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一、旅游资源分类根据相关文献,我了解到旅游资源的一些分类方法1.按旅游资源成因分类分类依据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不同原因,即由在旅游资源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所决定的具体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1自然赋存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山岳、滨海、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1.2人类历史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古人类以及、帝王陵寝、古代宫殿建筑等1.3天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如野生动物园等。

1.4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如迪斯尼乐园。

2.按资源的等级及管理范围分类等级指资源的规模、级别和价值决定的在整个旅游资源体系中某种旅游资源所占的位置;管理范围指某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属于何种组织结构。

2.1世界级旅游资源,包括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纳入《世界自然保护网》的旅游资源,进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的旅游资源。

2.2国家级旅游资源,包括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地质公园。

2.3省、市级中型旅游资源,如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2.4县级以下小型旅游资源,这类旅游资源等级较低,在县级以下的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客源几乎均为本地居民,通常被作为本地居民和周边地区居民平时以及周末的休闲旅游场所。

3.按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根据资源自身特征及游客体验的不同课分为三类3.1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即市场对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场上利用者的使用导向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与保障资源价值的实现。

3.2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这类资源以市场为基础,对游客吸引力大,高品位的资源是其核心吸引力所在。

3.3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这类资源既具备客源优势,又拥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能够全面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让他们获得满意的旅游经历。

4.按属性分类旅游学者按照属性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开始将旅游资源分为低温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建筑类、消费健身类、购物类7大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忽视了这些资源中蕴含的各种人文概念和旅游价值,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考虑有学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更为细致的了解资源内涵,挖掘深层次的意义。

有些学者开始讲旅游资源分为软资源和硬资源两部分。

硬资源是已经成型的,能被游客直接消费的旅游产品,如景区、景点等。

软资源是指潜在的,还不一定被游客直接消费,但又具有很大开发价值,富含文化品位或具有特殊时机价值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文积淀、绝妙策划、政策环境等。

5.按资源的功能分类按功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5.1观光游览型,如自然风光、园林建筑等,5.2文化知识型,如总监文化建筑艺术知识社会风情等。

5.3参与体验型,如,漂流、攀岩、节庆活动等5.4购物型,以纪念品、土特产为主。

5.5情感型,如名人故居、各类纪念地等5.6休闲度假型,如温泉度假地、海滩等。

6.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6.1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6.2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6.3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

7.国家标准分类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法是分为自然、人文、社会旅游资源。

2003年颁布的《旅游资源匪类、调查与评价》以旅游资源性质上的差异分出(具体内容见表1)。

目前公认的是国家标准的分类,分为8项主类,31项亚类,155项基本类型。

表1.旅游资源分类表二、旅游资源调查1.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1旅游资源存在区域环境条件的调查。

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环境调查,人文环境调查,环境质量调查。

1.2旅游资源本身存量的调查。

包括类型调查,特征调查,成因调查,规模调查,组合状况调查,开发现状调查1.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调查。

包括旅游要素调查,客源市场调查,邻近资源及区域内资源的相互关系调查2.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资料搜集分析法(间接调查法);野外综合考察法;现代科技分析法;询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分类分区法。

3.国家标准中的调查方法3.1基本要求(表2)3.2旅游资源详查(表3)3.3旅游资源概查(表4)四、旅游资源评价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在西方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地理学家、生态学家、心里和行为学家参与到研究工作中,运用心里和行为偏好等实证方法,从视觉质量角度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经验评价和单因子评价。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并不断吸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先进技术和多学科融合研究已成为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创新的主要动力。

国外研究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外部环境良好。

2.在研究内容上,在视觉质量评价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注重旅游资源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

但相对来说,视觉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对成熟。

3.在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各种现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

同时,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吸收。

4.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评价理论和方法上除视觉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相对较成熟外,人类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仍缺乏理论体系。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我国旅游资源的评价理论和时间研究时间较短,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结合我国旅游资源的实际,国内诸多学派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各学派在研究旅游资源评价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

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单体或者单要素评价、旅游资源组合评价、旅游容量评价(承载力评价)、旅游资源区域评价旅游资源地域旅游吸引力评价、地域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综合评价等。

研究不足之处1.常规的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方法,过于注重评价的物理技术,注重资源整体价值评价、数量统计表达,缺乏组合与开发条件评价,为评价而评价,缺乏评价结果的实用性;2.在没有长期研究计划以及相应的研究基地和科研基金的支持的情况下,资源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建立,会缺乏持续可信的数据支持与实际验证分析;3.关于环境旅游资源的专门评价较少,没有进行景观与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价值评价。

3.旅游资源评价3.1旅游资源评价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全面系统原则3动态发展原则4三大效益兼顾原则。

(即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3.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1.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

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结构和规模三方面。

2.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环境容量和承载力四个方面。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投资条件,建设施工条件,开发现状条件五方面。

3.3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和三大开发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指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1.2黄辉实先生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从资源本身来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特、奇、名、古、用。

从资源所处的环境来评价则有七项标准:季节性、污染状况、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1.3体验性的定性评价法。

根据评价的深入及评价结果的形式,分为一般体验性评价和美感质量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指通过统计旅游者或旅游专家有关旅游资源优劣排序的问卷回答,或统计旅游资源在旅游报刊、书籍上出现的概率,从而确定一国家或地区最佳旅游资源,其结果能够表明旅游资源的整体质量和大众知名度。

美感质量评价是对旅游资源美学价值的专业性评估,在旅游者或旅游专辑一般体验性评价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

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四个学派:专家学派、心里无力学派、认知学派(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

2.定量评价方法指评价者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额统计方法和数学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2.1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指进行旅游资源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典型因素,并对这些关键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

其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指标,一般只限于自然资源评价,对开展专项旅游活动较为适用,目前较为成熟的有旅游湖泊评价、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康乐气候评价、溶洞评价、化学旅游资源评价、地形适宜性评价等。

2.2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方法。

这一方法是在考虑多因子的基础上,运用数理方法,通过建模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多为数量指标,具有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优点。

此类评价方法很多,有层次分析法、指数表示法、美学评分法、综合评分法、模糊数学评价法、价值工程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法、观赏型旅游地综合评估模型法等。

2.3国家标准综合评价法国家标准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赋分。

该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

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

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用量值表示。

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总分值为100分,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见表5。

表5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度假时间的增多,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国内旅游正逐步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度假游蓬勃兴起。

然而,我国于2003年颁布的作为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虽然在指导我国旅游资源普查、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是,国家标准当中所进行的资源分类全部都是围绕着观光旅游资源所做的,对于休闲度假旅游所需要的环境旅游资源没有做出任何的认定与评价,对于休闲度假地的品味、质量的认定还没有一个依据的标准。

针对度假旅游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即环境旅游资源的好坏。

因此,要对环境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要明确环境旅游资源是更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环境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及通过其物质实体所反映的环境整体的自然优美性与舒适性、环境容量(或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自身的调节能力,强调环境与资源的统一性。

很多优秀的旅游度假区所依托的是其独特的未被污染的环境资源,其生态环境的好坏是决定该度假区优劣的重要标准。

比如海南的三亚,张家口坝上草原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在国家标准当中体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