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17.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201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17.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地衣, 大豆与 根瘤菌
关系 名称
数量关 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对宿主有害,对
寄生生物有利,
蛔虫与 人,噬
寄生
如果分开,则寄 生生物难以独立 生存,而宿主会
菌体与
被侵染 的细菌
生活得更好
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 系图
特点
举例
两种生物生存能 牛与
力不同,如图a
竞争
羊,
所示;两种生物 农作 生存能力相同, 物与 则如图b所示 杂草
[关键一点] (1)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 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
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 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森林中仍会有灌木、草本、 苔藓等。
[通一类]
[解析]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
(1)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 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 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 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 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 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做一题] [例4] 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 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
做好记录(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
××”,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5)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到的
数据。
(6)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
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注意事项
答案: C
4.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 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行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 探究的问题。
(5)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
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 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 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和数量。根据 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 是调查该池塘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 )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
稳定。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竞争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 (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先上升后下降,然后趋于相对稳定
[链一串] 群落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数量关系 名称 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 互利 共生 增加,同时减小,呈 现出“同生共死”的 同步性变化 举例
关系
名称
数量关系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数量上呈现出
举例
“先增加者先 狼与兔, 捕食 减少,后增加 青蛙与昆
者后减少”的
不同步性变化
虫
[关键一点]
(1) 捕食关系的实质在于“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它强
调的是种间关系,同物种不同个体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如 大鲈鱼吃小鲈鱼),不属捕食关系(应属种内斗争)。 (2) 相关概念的“关键点”: 种群——自然区域,“同种生物”
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能力点 是知识理解能力。群落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 活动(如旅游)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火山喷发后 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 [答案] B
[链一串] 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 原因:生物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 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 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 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
是 初生演替 。其历程为: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火灾过后的草原与火山岩上的演替分别属何类演替? 两类演替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前者属 次生演替 ,后者属 初生演替 。两类演替的
最主要区别在于 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
(3)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 否还能存在?
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 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 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例1] 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
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 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主要是调查生物的物种 数,不是某种生物的数量。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 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 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
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答案] (1)C (3)酒精 试管 (2)目测估计法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蚜虫也会得到蚂蚁保护,
二者属于共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 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 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 答案: D
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
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
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 错误的是 ( )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C.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动物种类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 者
一般适用于________的群落。
(3)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 也 可以放入____________中。 (4)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
群落——自然区域,“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自然区域,所有生物+无机环境
上述关键点归纳如下:
[通一类]
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 种数量减少 ( )
可以存在,但优势物种可能发生变化 。
考点一
群落及其种间关系 本考点的题目多数借助概念内涵外延分析及坐
考情 解读
标曲线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有时也结合其他生态 知识以非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考查内容涉及种
间关系的判断、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等;预计2013年
高考会结合实例材料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做一题]
答案: D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在近几年高考的命题中群落结构及演替的内容
所占比例有所提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群落 考情 空间配置状况。群落演替的类型、意义等基础知识, 解读 有时也结合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农业等知识以非 选择题的形式综合考查;预计2013年高考以解决污
染问题命制非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
[做一题] [例2] (2011· 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
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 . 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 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和特征
(1)群落概念: 同一 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特征: 物种组成 、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等。
2.试写出下列物种的种间关系 ①猞猁与雪兔: 捕食。②稗草和水稻: 竞争 。 ③蛔虫与人: 寄生 。④豆科植物与根瘤 菌: 互利共生 。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现象 分层 现象 植物分层: 决定 因素 动 物分层: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和
水平结构
镶嵌 分布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 、盐 碱度差异、光照强度 不同、 生物 自身生长 特点不同
阳光
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二、群落的演替 (1)光裸的岩地上演替成森林,属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其演替的大致历程如何?
解析: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A项应是 次生演替;B项⑤→①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
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项⑤云杉林
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答案: C
[做一题]
[例3]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
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 员,请回答: (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 误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