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D.唐玄宗采取了下列限制佛教措施:栽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20、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③④
21、对郑和下西洋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受明成祖派遣,船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红海沿岸
B.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比欧洲人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C.各级学校用儒学经典作为教育内容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4、春秋战国时期兴修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其中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的是
A.郑国渠B.芍陂C.刊沟D.都江堰
15、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作者观点理解最恰当的应是
A.全盘否定隋朝运河的功用B.叹惋之余盛赞隋朝运河的功用
A.甲骨文B.隶书C.小篆D.楷书
7、比较图A和图B,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皇帝皇帝
太丞御门尚中
尉相史下书书
大省省省
夫
工刑兵礼户吏
部部部部部部
图A图B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的权利下放到了兵部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察举是一种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45
32
71%
13
29%
A.新兴地主B.奴隶主贵族C.商人D.农民
24.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10、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
A.以西域都护的设置为其正式开通的标志B.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C.产生于中亚地区的佛教经此传入中国D.中国的铸铁术、井渠法经此西传
11、下列有关澶渊之盟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辽迫使宋接受的B.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C.基本维持了双方和平局面D.有利于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5、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和唐朝赋税制度“庸”的规定近似的是
A.青苗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6、秦朝统一货币,其中有一种叫“半两钱”,这“半两”二字的字体应是
(1)三幅地图反映的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各是什么?从政治角度入手分析其原因。(9分)
(2)比较三幅地图,指出其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7分)
年代
科技发明
(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温州中学2006学年高三第一次摸底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制
A.其主要内容是封土授民B.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C.受封者须向周王交土地税 D.秦、楚是周初分封的两个大国
C.对隋朝运河之开毁誉参半D.全盘肯定隋开运河的历史功绩
16、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青铜器的使用B.铁器的使用
C.牛耕的运用D.马钧改革翻车
17、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唐朝“开元盛世”之时
C.唐朝“安史之乱”后D.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
18、下列哪项对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
2、唐初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唐德宗以后则改行两税法。两税法
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B.赋役合一,用银交纳
C.与国家授田配合施行D.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3、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举措有 ①开始设置进士科 ②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以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④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舞弊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叛乱的大臣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25.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A.边患日趋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分)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九品中正制
C.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
D.明朝对科举制进行重大改革,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9、对君主专制制度,韩非子和黄宗羲所持观点截然相反,出现这种状况的决定性原因是他们两人
A.阶级属性不同B.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同
C.学问深浅不同D.所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
12、雍正年间,清政府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指
A.招募流民到边疆屯垦B.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C.改革编户制度,放松人身控制D.离散原有部落,按地域来划分
13、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A.用儒学统治天下,其他学科都要禁止B.皇帝要按照天意办事
C.出航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他国联系,并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D.采取的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带来巨大的财力负担。
2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
A.公元前3世纪初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D.公元前2世纪末
23.战国时期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主张,打击了
A.清代对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B.开元通宝成为唐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
C.隋唐日中为市古风犹存D.隋唐时期邸店和柜坊的出现
19、佛教传入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东汉明帝派使臣至西域求佛法并在洛阳修白马寺
B.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带动了寺院经济的发展
C.陶弘景吸收道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佛教的神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