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1章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简要介绍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强调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并且说明区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引领教育改革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层面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

(左明章,2016)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1.1.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内涵阐述区域教育信息化内涵,说明“区域”的界定(省、市、区、县、集团校/学区……),与行政区域划分是否有关(本书中的“区域”倾向于行政区域化)。

(1)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祝智庭,2001)(2)区域教育信息化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发达国家政府推动全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的内在要求。

(陈琴英,2005)“区域推进”的概念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同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

该计划是为了针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何去何从?”,如何解决“软件投人和实际应用与硬件投人严重失衡”状况,以及克服“高投人、低效益”等现实问题所实施的一项具体行动。

“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就提出,“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

要认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比较早的城市和地区的经验。

通过典型引路,最终达到广泛应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应国良,2006)区域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遗憾的是,在地理学中,迄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对于区域概念的语言阐述。

不同的地理学家,因为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对区域概念所强调的方面也有所差异。

换句话说,与地理学的其他概念不同,区域概念很难用一句话作准确概括。

但区域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为大家所共识:第一,划分区域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

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地域差异,它们是区域划分的客观基础,这说明了区域的客观性。

从另一角度来说,区域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如研究、整治、开发、管理),采用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需要不同,采用的指标不同,划分出来的区域也就不同,这说明区域因人认识上的差异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第二,区域是一种地表空间单位。

任何区域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包括地表及其地下一定深度和地上一定高度。

第三,区域具有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

第四,区域有其区位特征,这种区位特征还包含着该区域与周围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

(龙群兵,2008)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各地区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等技术) 通过各种渠道重点建设,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速该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五层含义: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要服务于教育现代化;二是国家及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教育信息化建设;三是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教育信息化;四是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要广泛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五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潘峰,2008)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各学校以自愿、协商等方式合作,围绕“教育信息化”这一主题,以区域整体推进和创新为目标,所展开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教育各领域的过程和一系列活动。

(张文德,2016)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信息化在规划、投资、管理与应用推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以县级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局面,推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战略重点。

(左明章,2016)1.1.2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

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

(祝智庭,2001)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

1. 技术含量不一;2. 教材载体多样化;3. 教学内容本地化和国际化;4. 教学个性化。

(陈琴英,2005)1.2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困惑1.2.1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超预期的发展成效。

(一)在科学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加快全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五大进展”。

一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四是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

五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

(二)在探索实践中积累和凝炼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在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在严峻形势下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实现从负重起步到昂首阔步的飞跃,确保了“双轮驱动、两翼齐飞”。

一是教育系统网信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基本建立。

二是网络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持续增强。

三是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正能量充沛。

四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

(杜占元2017、2018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讲话稿.docx)“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国6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日渐提高,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并在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国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十二五”期间,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信息化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名,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全国领先,课程资源开发应用水平位列全国前茅。

1.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强化顶层设计;2.加强硬件保障,着力推进高位均衡;3.加强应用导向,着力促进深度融合。

(南京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ocx)海淀区教育信息化起步早、发展快。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资源积累,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信息化为海淀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有力的保障。

目前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2)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化环境创设完成;(3)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应用平台初步建成;(4)教学应用有效落实,信息化教学初显成效;(5)管理培训走上正轨,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2020年).docx)“十二五”以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省独立建制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2%;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全省近1000万名师生已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网络条件下的教学、学习与教研模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并实现与国家、部分地区互联互通,资源服务体系已见雏形;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学生、教职工、中小学校舍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大多数教育管理业务实现数字化改造;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省63万名教师参与培训,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与能力显著增强。

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也都取得丰硕成果,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结合各自需求,在扩大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的应用典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