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江西省招警考试申论真题

2011年江西省招警考试申论真题

2011年江西省招警考试《申论》试卷给定资料1.截至2009年底,中国1.67亿老年人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其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据预测,在今后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峰值,60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3,65岁以上的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4。

近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说,1999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

李立国说,目前,城乡空巢家庭超过老人家庭的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由于我过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在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单位福利制度解体、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式下发生的,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

专家指出: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家长步入老年,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一对夫妻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家庭格局日益成为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2.在一些社会调查中,在被问及“你认为,理想的养老生活包括哪些方面”时,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有完备的医疗保障,生病不愁。

老年人害怕什么?生病,年轻人怕什么?父母生病。

老年人不生病是不可能的,而医疗保障对老年人来讲,就是救生圈,救命稻草!”排名第二是“有足够的退休金支付日常生活。

养老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钱的问题。

养老困难,说到底是没钱养老。

所以,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退休金,是安度晚年的第一要素。

”接下来依次是“有自己的住房,不至于老无所居。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对老年人老讲更是如此。

没有安稳舒服的住房,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天伦之乐,颐养天年,老有所居是基础。

”“有舒适愉快的环境,儿孙孝顺。

我们常说人老了变成“老小孩儿”了,所需要的其实也与孩子类似:有一块玩的伙伴和舒服的环境,以及照顾自己的监护人(儿孙)。

”3.在回答“中国的养老问题为何如此之大”时,多数人认为“我国的人均收入不高是现实但政府并不是没钱。

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中投入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比例占到1/4,而美国同期的数字是3/4.政府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太少,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还有为数较多的人认为“对养老的政策投入过少,与此同时,这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依然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问题。

全国各地今年来爆出多起社保基金被挪用、侵占的事件。

在养老金上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其隐患之大显而易见。

”也有一些人认为“养老这事该谁管?很多人认为养老是自己的事,如果老来困顿也怨不得别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正常生活依法纳税,政府有义务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

正因大众‘自己扛’的心理,使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常年投入不够。

”另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拥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尽管我们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依然不高,公允的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到西方高福利国家的养老待遇,并不现实。

我国国情决定,人人安享晚年目前还做不到。

”4.据统计,2009年社保占财政指出比例为6.6%,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为2006亿,而当年财政总支出43819亿,尽管2009年的社会保障资金较往年有所提高,但在当年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曾经测算过,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 的比例占全国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对比,吴忠民指出“我们比欧美发达国家的低也就罢了,但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就说不过去了。

”另据经济学家陈志武介绍,美国政府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用于这些事业,与此同时,政府行政支出占财政事业公用事业经费的30%,两者行车巨大反差。

高额的行政支出必定会抑制其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而用于公共养老事业上的支出甚微。

中国惊人的储蓄率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9%,占2009年全球储蓄的28%。

毫无疑问这个储蓄率是排在世界首位。

高储蓄低消费意味着中国人还在被住房、教育、医疗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所困扰,要靠自身力量和更多积蓄获得保障。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

”吴忠民说,老百姓本来钱就少,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就更舍不得花钱。

我国居民储蓄量一直上涨,就是因为人们只能给自己保障,不敢消费。

5.在谈及养老问题谁应负主要责任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要靠自己”。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摆在那里,人人平等。

为什么有的人老年时就过的好,有的人却晚景惨淡?说到底还在自己,年轻时不为将来做打算,攒够养老金,老了没法养老,也怨不得别人。

”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应主导”。

持这种观点的认为“我们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已经缴纳足额的税款,不比公务员、老师少。

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政府可以为公务员提供100%工资的退休金,而企业职工就只能拿到少得可怜的退休金?”6.其实养老问题是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少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东欧的共同基金模式: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成为重要标志。

有些国家将国有资产向本国公民无偿分配或转让股份,国民可以根据股价对目前持有的股份抛出或保留,这也变相形成了对日后生活的保障。

芬兰的社区养老院:在芬兰,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建立起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老人上门服务,对居住环境和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名检测。

日本的多重保障体系:日本人实行多重养老保障,全面覆盖所有国民。

“国民基金”规定20至60岁的国民强制加入,“厚生年金”则以企业职工为主体也是有一定强制性。

同事日本还有养老保险,但申请前提是必须加入前两种社保。

德国的高额政府补贴:德国可谓是最慷慨的养老金制度国家。

一位拿平均工资的普通全职工人退休以后获得的养老金是工资的70%,并且在缴纳保险金时,雇主和雇员的缴纳费额只占总保险数额的3/4不到。

其余都有政府补贴填补。

7.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体有三个部分,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退休金制度。

(1)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2009年2月,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包括广东在内的5个省市成为试点地区,但随即广东的初步方案遭到口诛笔伐。

部分高校老师担心退休后,待遇水平会下降,纷纷申请提前退休。

从根本上说对公平性的质疑是此轮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人员群体一同享受铁保障,现在只拿事业单位开刀显得不公平。

而且,公务员工资改革以后,其工资水平已高于事业单位,如果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改革,单纯推进养老保险改革显得不合时宜。

而3000万事业单位人员中,教科文卫部门集中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按照现行试点方案实施后,有可能出现大量徘徊在“温饱线”上的老师和高级工程师。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8月启动,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光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新农村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按规定,中央政府每月给农村老人补助55元,一年是660元。

农村个人缴费可以从每年100元到500元的5个档次中自由选择。

不过,以上的政策设计仍然有两个问题可能需要关注:一是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诸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等。

每项制度看起来地方政府分摊的比例都不大,但是将这些“配套资金”加总起来,可能就是一大笔数目。

以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负担可能不成问题,中部地区也许还能凑合,但到西部贫困地区,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可能需要地方财政分担的相关支出总额做个评估,根据县级财政的“总盘子”实事求是地提出分担比例,以保证政策设计不落空。

同时,个人账户积累的资本如何做到保值增值也是个大问题。

现在社保基金只能存入银行,新农村想必也如此。

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平安无事,但实际上近年来银行利息常是负利率。

长此以往,损失可是不小。

(3)跨省养老从2010年1月起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连续暂行办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全国统筹,但目前采取关系连续的方式来顺应统一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却并非治本之策,同时会导致管理成本的提高。

例如,如果一位劳动者先在北京工作,然后去了广州,之后又去了上海,最后又回到北京,那么他个人的账户就需从北京转到广州,再转移到上海,最后又转移回北京,这个过程带来了较大的,并且是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如果实现了全国统筹,由全国统一的部门管理个人账户,那么就不需要转移个人账户,或者只需形式上的转移而不需要转移资金,避免了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因此,养老保险关系衔接办法只是权益之策。

治本之策仍然是尽快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此外,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有是三个部门,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相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若要实现跨单位性质流动过程中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的接续,还需要进一步制定不同类型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劳动者退休后的待遇可以分段计发,今后随着机关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的推行和农业生产工人的逐步出现,再择机实现制度整合。

因此,中国的国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才算是大功告成。

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就养老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以下是采访实录:记者:……我想听听您的意见,中国养老问题,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哪方面?唐钧:最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必须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投入。

至于延迟退休年龄,经过几年的思考,我的看法是,中国也许并不需要普遍延迟退休年龄。

因为中国到老龄化高峰时仍有6亿多劳动年龄人口,鉴定书很大。

所以,只要切实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我们就能安然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因此,教育和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老龄化”的到来,使很多人忘记了“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忘记了中国的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每年都有新生劳动力2000-2400万人。

但新增加的岗位却只有1000-1200万个。

在新增的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行”一般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我们能够设想,这种状况会很快改变吗?再说,中国目前还有1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不能就业或者不能充分就业,而以世界银行每天1.25美元的贫困标准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是1亿。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就是后者的致贫原因。

记者:有没有切实可解决的方案?……有个“治标不治本”的解决办法:年轻人多纳税,或者老年人晚些退休,您觉得这种方式可靠吗?唐钧:人口老龄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