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个人所得税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税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税收不仅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综观世界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所得税都是最重要的税种之一,是第一大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即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它不仅能缩小个人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而且在调节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个人所得税在我国却被人们看作是“中国税收第一难”,税款流失极其严重。

探讨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状况、原因和主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现状;对策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现状(一)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分析过去的20年是我国经济总量和国民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均走在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4%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个税所得占税收总收入这一比重提高为6.6%,2008年增加到372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上升至6.4%,同比增长16.8%。

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完成3949.2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6.64%,截至2010年我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7390亿元(扣除出口退税后为70062亿元,不包括关税、船舶吨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个人所得税实现收入4837.17亿元,同比增长22.5%,比2009年同期增速加快16.4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6.6%。

同比之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水平的3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15%。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测算的一项数据表明:如果按照发展中国家15%的比例计算,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

但是,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实在是太低,如此过低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在世界上实在并不多见。

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令人堪忧。

(二)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分析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尚不健全,社会保障税还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并没有作为主体税种并且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甚少。

我国2008年至2010年的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8%、1.17%、1.21%,年平均比重仅为1.22%,个人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一般在1%左右,中等国家在2%-8%之间,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则为10%-16%。

可见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规模不仅大大低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大多数低收入国家,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难以匹配。

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从而危及经济活动的公平性,进而导致资源配置失去效率,宏观调控失去财力基础。

(三)工薪阶层成为纳税主体个人所得税应该是保护中低收入者利益的一种手段。

其本意是“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

在征收细则上,通过累进税率、对超高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要求自行纳税申报等方式,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

然而,看上这一"劫富济贫"的税种,其缴税的主体却是工薪阶层。

根据财政部2009年公布的数据,近年来工薪阶层缴纳的个税占到了个税总征收额的50% ,工薪阶层的工资性收入成为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内个人所得税中的41%来源于工薪所得,其余来自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转让等资本所得。

因此我国的不合理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

因此,工薪阶层作为社会的主要群体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最大税源。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

为什么工薪阶层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比如此之高?关键在于,“高收入者多缴税”不等于“富人多缴税”,这里所说的高收入者主要是工资性的高收入者,而富人则往往不是靠工资,而是靠投资、做生意等,而他们的收入往往难以有效监管。

所以,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上主要是向工资收入较高的工薪阶层征收。

富人并未真正按收入缴税。

2003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为1418亿元,占国家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的1.4%增长到6.5%,但直至2010年个人所得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仍为6.6%,可见个税比重并没有随着高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而提升。

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富人们并未真正按收入缴税,缴税的依旧主要是那些工资较高的白领、金领等。

富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不及总量的10%。

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正暴露了中国税法的不完善。

(四)偷逃税现象比较严重偷逃税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之一。

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

在报纸上新闻报道上经常会看见、听见一些明星有钱人偷逃税款的事情。

比如说毛阿敏偷税事件和刘晓庆偷税漏税案件等等。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与此同时,有将近24%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

从日常税务稽查揭露的案件看,偷逃税- 3 - / 16手法和形式日趋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几种:1.伪造假帐、设置帐外帐企业通过伪造假帐或设置帐外帐等手段,隐瞒和转移销售收入和已实现的企业利润,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

2.虚假纳税申报税法规定,纳税人应在法定的期限内,按实际发生额,如实进行纳税申报,而有的纳税人,故意隐瞒收入,通过减少纳税申报额,达到偷逃税目的。

3.多头开户,逃避检查有些纳税人在多家银行开户,将大量的销售收入进行转移,逃避税务部门稽查,达到偷逃税目的。

4.伪造企业性质,骗取税收优惠减免有些企业利用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伪造福利企业、校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形式,骗取国家退、免税优惠待遇。

二、个人所得税流失带来的影响(一)影响社会再收入分配缴纳个人所得税,是社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

它的目的是调整工资收入可能造成的贫富差距。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严重缺陷。

由目前经常见诸报端的影视明星偷税案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隐蔽性强,加之征管不力,高收入阶层税收流失极为严重,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不是很明显。

1.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项目来看个人所得税虽然项目繁多,但实际上只有工资、薪金所得由于安行比较完善的代扣代缴课征制度管理相对完善之外,其他各项所得有的是国家规定暂不征收,有的则缺乏有效的征管办法而基本上就流失掉了。

据我国税务部门的统计,目前个人所得税收人的应税项目构成中,对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课征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82%,而据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表明,上海市个人所得税征收额中,对工资薪金所得课征的税收额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83%,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来源构成分析,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来源于对工资薪金的课征,以工资薪金取得收入者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负税者。

2.通过对高收入阶层的人员和收入来源来看目前我国的高收入阶层中。

以工资薪金收入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担并没有主要落到高收入阶层身上,而主要由中等偏上收入的高工薪收入者负担。

根据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应该是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

收入分配的理想结构应该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既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也符合“共同富裕”的原则。

收入再分配调节的重点应该是对高收入阶层征收个人所得税,然而,实际上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隐蔽性强,加之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高收入阶层税收流失严重,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很不明显。

由此,加剧了个人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

(二)影响税收法制的实施效果由于个人所得税流失是一种违犯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大规模的个人所得税流失就会导致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因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而形同虚设,从而降低税法的刚性和权威性。

且个人所得税流失本身的原因以及其所造成的示范效应,使得偷、逃税者为了逃避纳税义务而不愿与税务机关和税收征管人员进行合作,同时也使得守法的纳税人因心理的不平衡而不愿与税收机关进行合作,这就使得税收行政执法和建立税收秩序失去了纳税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导致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降低,税收征管秩序混乱,税务行政执法的措施和手段难以落实,从而导致更大规模的税收流失。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的主要原因分析(一)居民个人收入隐性化非常严重从税收角度讲,个人收入隐性化既是个人所得税征管上的难点问题,又是个人所得税严重流失的漏洞。

中国由于其国情的特殊性,人口众多,人所得税同其他任何一种税种相比较,税户最多,税源分散,征收面广;个人收入普遍被看作是个人隐私,具有隐蔽性,税务部门如实掌握居民个人收入来源和收入状况,难度较大,更谈不上对其征税。

其具体表现为:1.企业约束机制形式化由于企业的约束机制不健全,有的形同虚设。

多本帐、设立小金库等现象较多,工资表外收入接近甚至超过工资表内收入。

例如,一些企业在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低估国有资产等手段化公为私;利用代币购物券发放补贴、奖励、期权和股份、小金库发放奖金;给个人买保险、公款负担个人费用、分解发放劳务费或稿酬、灰色收入、大量现金交易等;- 5 - / 16私营业主在账面上长期不分配利润,暗地里却通过借款方式转移为个人收入;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额外收入,并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个人收入,使税务部门很难有效监控税源。

2.收入渠道日益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个人收入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单一的工资薪金收入转变为既有工资薪金收入,又有劳务及非劳务收入,还有债券、股票等其他的个人收入,这给掌握居民实际收入额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收入分配渠道现金化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金融系统发展滞后,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的货币化程度较低,现金交易频繁,并且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信用化程度很低,个人收入分配主要依靠现金支付结算,要完全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实际收入是很困难的,靠地税部门全身心的投入检查,也是不现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