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期末复习资料

政治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政治的内涵:
“政治”的英文概念为Politics,该词来源于古希腊的“polis”。

其字面意义是指“城邦”或“城市国家”。

由polis演化过来的politics,就是指有关城邦的事务(what concerns the polis)。

今天,polis已经发展而成state(国家),所以,“政治”也就变成了有关国家的事务(what concerns the state)。

“政治两字的意义,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孙中山选集》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莱斯利•里普森的观点:)政治的本质是选择,它涉及对一套而非另一套价值的谨慎偏好。

政治学研究的五大问题包括有:
1.公民资格范围:它是排他的还是包容的?【平等与不平等】
2.国家的职能:它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多元论和一元论】
3.权威的来源:它来源于人民还是政府?【自由与独裁】
4.权威的结构:权力应当集中还是分散?【分散和集中】
5.国家的规模及其外部关系:什么样的政治单位更好?什么样的国际秩序是可取的?【众多的国家与世界性的国家】
三、政治学的两个内容体系: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

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是值得追求的?】应然政治科学(political science)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

【现实政治生活是什么样的和为什么是这样的?】实然)
四、政治学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利益分析法
五、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古希腊、罗马时期追求理性、正义)自然政治观——(中世纪时期政治研究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神学政治观——(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权力政治观
价值性解释:应然(应当具有某种价值性的特征如正义)神学性解释:神意的安排(君权神授)权力性解释:权力的追求和运用(现实主义,权力政治观)管理性解释:公共管理活动(政策过程、协调、参与)
西方政治学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典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政治。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里比阿、西塞罗。

柏拉图认为理想的政体是贵族政体(德性为主导),其次是勋阀、寡头、民主、僭主等政体。

并认为最稳定的政体是混合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富人统治的地方是寡头政体,穷人统治的地方是民主制,而中间阶级统治的地方则形成混合政体。

西塞罗首先对“国家”作出界定: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他完整地提出了分权理论和法治原则。

2.中世纪时期的神学政治。

代表者是圣·奥古斯丁(信仰权威)、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与神学结合)。

3、近代的权力政治。

马基雅维利(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分开,从人性出发,探讨政治权力关
系模式),让·布丹(主张强化君主的的绝对权威),霍布斯(“社会契约论”,即订立契约,放弃自己的权利,托付给一个人或集体。

绝对君主),洛克(分权理论,立法权、行政权、对外权),孟德斯鸠(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

4、现代政治代表人物黑格尔、孔德、马克思等。

第二章
一、权力的界定:
“权力意味着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即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

一是社会关系,二是不对等的支配关系,三是制度化、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

两者之间的制衡一量建立,完整的政治权力体系就形成了。

合法性的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型合法性(传统具有无上权威),第二种是法理型合法性(法律具有无上权威),第三种是克里斯玛型合法性(个人魅力)。

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区别: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有效性是物质的,合法性是精神上的;有效性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靠的是历史传统。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被统治阶者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则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

第三章
一、国家的定义:
国家就是一个阶级用来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形式的暴力机器。

用恩格斯的话说:社会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解决这个对立面,避免这些利益冲突的阶级之间的斗争,就需要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这就是国家。

国家具有以下特点:1、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2、中央集权,3、垄断强制手段,4、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5、统一的行政安排。

二、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
社会是伴随着人类群居生活而存在的,随后国家对社会进行权力渗透、扶持和控制。

因为社会合作缺少制度性的保障,国家可以用强制力量去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市场契约。

但同时也破坏了社会内聚力。

国家发挥其影响力的前提是自主性。

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不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的自主性取决于三方面,社会内部危机,战争,和政治权力结构。

第四章
一、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1、古典时期国家政体理论:柏拉图的五种政体周期循环理论,强调政体演化循环。

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最好,僭主政体最差。

将君主制的智慧与民主制的自由结合是最好的政体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的分类依据应该是贫富或阶级差别,提出多数人不能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最好是由中间阶级来执政,即共和政体。

总而言之,就是: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

西塞罗把政体分为三种,一个人掌握的叫君主制,少数人统治的叫贵族制,多数人统治的叫民主制。

赞同混合政体,并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

强调国家各权力的制衡。

2、中世纪:阿奎那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可以防止君主变成暴君。

3、近代政体理论:布丹把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进行细分,赞同最好的政体是“正
宗的君主制”。

霍布斯反对分权和有限政府理论,认为这会让国家解体。

洛克主张开赋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倡导限权政府。

提出立法和执法两权分立。

孟德斯鸠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

提出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

卢梭提出“人民主权说”,将政体分为民主制、贵州制和国君制。

二、民主政体、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
划分标准:1、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生活的的控制程度,2、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3、普通民众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范围和程度。

民主政体:政府的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公民有权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

有具有以下特征:1、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制根本的制度保障。

2、立法、行政、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

3、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

4、意识形态方面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极权政体:推行官方意识形态,一党专制,恐怖主义,垄断大众传媒,实行统制经济。

威权政体:权力有限,不负责任,政治多元化,缺乏特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对社会的控制程度低于极权政体,
第五章
一、政府的含义
广义的政府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的机构。

如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

政府是国家的结构和功能要素,国家涵盖政府,是一种隶属关系。

政府具有三方面的性质:合法性、权威性和公共性。

二、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P127
第六章
一、政党的内涵与特征
柏克认为:“政党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马克思认为:政党就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一整套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纲领,由特定的阶级或阶层的骨干分子组成,有特定的纪律和组织。

二、政党的政治功能
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

狭义上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广义上指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牌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

政治功能: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

2、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

3、政治社会化。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监督与完善政治运作。

P180
第七章一、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就是指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联合起来的,为实现这种群体性利益而寻求影响政府政策的一种社会团体。

包括三方面的核心要素:集团利益是其存在的基础,这种利益是某一集团的特殊利益,因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影响政府政策过程是利益集团实现其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益集团影响政府政策的途径:政治捐款,参加选举,院外游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