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现代社会呼唤自我教育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尊崇自我教育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成长,最终要依赖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形成。
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承担起自我教育的任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教育学生本身,而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唤起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欲望与热情,把符合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影响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呢?
一、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意识
班集体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影响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自我教育环境。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组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导向自我意识、比照自我评价、深化自我体验、监督自我控制,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
展开辩论会:“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家都立志长大要做这做那,可现在连做清洁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能做大事?我们得从小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不然就会失信于他人……”激烈的争论之后,我表扬了那些一直按时、认真做清洁的同学,并请大家想办法记住自己卫生值日的日子。
从此,班上再也没有人逃做清洁了。
而且这次晨会教育,很快在家长中传开,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之后还出现在同学们的日记中、作文中,他们对问题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让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他们经常能在评价他人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在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
因此,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动机,保护学生自我教育愿望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热爱学生必然会得到学生爱的反馈,而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交流,有利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心理动力。
为此,我不断在学生中强调师生间的互敬互爱。
对于校纪班规,教育者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应该遵守、执行,更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遵守、执行。
这就一定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纪律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要求,激发自我教育动机。
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无疑是对学生自控能力的最好培养。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的关键是使学生内心建立起“道德法庭”,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公正评判,正确辨别善恶美丑。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监督帮助,坚持教育者他控和学生自控的辩证统一,努力实现由教育者他控向学生自控的转化,这一点是怒斥、挖苦、怀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信任的确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尊重,具有特殊的功能。
小学生特别渴望得到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对他们的品德、智慧、意志、能力的充分肯定。
教师的这种信任感是激发孩子不断奋进、创造的精神力量,并有助于孩子自觉纠正错误。
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因为这样会在学生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自我教育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三、加强践行环节,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如果说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的话,那么让学生进行自我践行,大胆探索,充分挖掘自我教育功能,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
每当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我都会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然后向我汇报。
实在他们自己解决不了,我就把他们交给班委会,班委会的同学可认真呢,不仅指出他们的问题,还为他们起和,让他们表演正确做法,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向我汇报。
慢慢地,同学之间的矛盾少了,感情加深了,我的工作也轻松了。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使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再好的教育思想只是纸上谈兵。
只有在主体积极参与下,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首先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指导。
因为学生毕竟还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还不懂得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情,还缺乏自控、自律的能力,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才能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并使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其次,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我践行的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并加强参与意识、协作意识、成就
意识,培养出较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为学生提供自我践行的机会,途径很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四、注重学生自我反省,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实效
“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
”
“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
”自我认识是主体对自身的反省或认识,它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认识自我之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自我反省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学习榜样人物,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认识等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检查、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禁止、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训练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
这种方法能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在学生思想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
曾子曾教导他的弟子“吾日三省吾身”,我也引导我的学生每天“三省”,要求他们每天在家庭本上按“进步、问题、打算”三方面进行“自省”,学生刚开始还比较认真,渐渐却流于形式了,我又将他们的“自省”与每周五的行规考评结合起来进行评讲,大力表扬那些明了自身问题,及时给自己指出并努力改正、取得进步的同学,以此为大家树立学习的榜样,促使其他同学将“自省”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认识和评价自己品质和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认识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以人为镜”认识自己,利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这种“内省”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让学生不断自我剖析:“我与‘榜样’究竟有多远?”从而达到自我激励。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我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它是在学校教育影响的基础上,依赖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心理内部矛盾,通过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而逐步形成的,是可以在不断的培养中得到提高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学生观。
即不但要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接受教育的客体,还应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中能动的主体。
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施以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集体和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时代赋予了我们更高的育人要求,当务之急,唯有不断学习,善于思索总结,才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