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精编版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精编版

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倪海英内容摘要如今的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外,还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差、学生个体的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也造成孩子缺乏自信心。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对这种状况,认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从2006年起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

在实践研究中,我主要通过这些方法展开: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结合上面的研究方法从以下途径着手展开:1、家校联合是实践的前提;2、从正面引导以增强意识;3、教给技巧增强自理能力;4、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5、开展活动巩固学生行为。

一年来,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人在生活自理方面的感人事例和设置各种生活自理情境,让学生磨练并启发开导,生活自理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圆满地完成了各阶段的实验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具体表现在:1、促进了观念转化和行为变化;2、增强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增强了自信心。

从实践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磨炼而获得的。

关键词:生活自理培养正文:一、研究背景1、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这就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它要求人的独立性。

但如今我们的下一代生活自理能力极度缺乏,于是出现了父母送大学生上学、住校学生回家时带回一周的脏衣服、家长代替孩子扫地等现象。

这些现象在让人困惑的同时,提醒我们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加强小学生生活自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茁壮成长,能担负起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家长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阻碍学生的发展如今的家庭构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是家长的掌中之宝。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爱护,使之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风吹雨打。

家长除了对孩子的学习坚决不放松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不沾边。

家长们事事代办,亲力亲为,惟恐孩子受委屈。

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意识和理念,认为凡事都由家长包办,不用自己操心。

在家长无微不至地“保护”下,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不会扫地,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于是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家长众心捧月般的呵护下上下学,报纸上也曾报道如今的大学生上学还要父母陪同。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长此以往,这些孩子长大以后连自己照顾自己都将成为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去照顾别人,更谈不上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教师本身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认识作为一名工作将近二十年的教师,深感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匮乏,他们连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都做不好,这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影响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隐患,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养成事事依靠别人、不愿承担责任的思维惯性,这无论是对于他们未来的事业还是生活,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我迫切地认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4、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缺失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能长久形成,许多习惯流于表面,不能持之以恒;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差、存在自卑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活自理能力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具有其重要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发性、独立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责任感、自信心、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必然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其能更适应社会的日新月异。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已是迫在眉睫,于是我提出了此课题,并结合班级实际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研究概况1、研究目标通过对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途径的研究,达到使学生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和独立料理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2、研究内容(1)对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教育现状、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2)对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途径、内容的研究。

(3)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3、研究对象以中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展开研究。

4、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调查班级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所占比例、经济状况、家长的年龄、文化、工作等情况).调查本班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

(教育态度、教育的方法等)。

调查本班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

(2)实施阶段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与家庭教育现状、学生的发展状况之间的相关联系。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

开设家庭教育指导咨询活动。

开展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指导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并调整下阶段的指导策略。

(3)总结阶段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总结报告。

5、研究方法准备阶段:以调查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调查统计法等。

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教育实验法,教育比较法等。

总结阶段:以经验总结法为主,辅以调查问卷法,教学展示法等。

三、研究过程(一)概念界定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

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出了造成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的原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日益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由此而产生了负面作用,那就是人们在这种安逸、舒适的条件下,那种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渐渐淡薄,能力退化甚至丧失。

同时由于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人们只要付钱,就能得到完善的家庭服务,也使得人们的劳动观念减退。

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劳动观念薄弱、缺乏吃苦耐劳和战胜困难的意志。

2、家庭教育的缺陷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多年轻,精力旺盛,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

不少家长认为,与其说跟孩子费口舌还不如自己做。

也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会不会劳动无关紧要,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就行了。

在不同程度上对孩子的教育,只重智育,而轻视德育。

另外一些父母教孩子做家务劳动,却遭到祖辈人的反对或代劳。

不少家庭常为小孩子参加劳动的事引起争吵。

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将孩子在家庭范围内经常可以磨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降低到极点。

一些家庭重视子女知识和特长的培养而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也加速了学生生活自理的能力差,更出现了家长代替学生值日等现象。

3、学校教育的偏差从总体讲,尽管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屏弃“应试教育”,但现实中还未彻底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分数还是起主导作用。

在此情况下,我们也忽视了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学校对自理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一般都是接到上级通知,或是一拍脑袋想到要搞一个“校园活动”,开一个校会,传达一下精神,只要在活动结束时,能够交上几篇感受,拍照留作资料,就算“实践”了。

文章越精彩,照片越精致,对劳动的“体会”就越深刻。

4、学生个体的因素现在的孩子一般生活在四位祖辈老人及父母的家庭模式里,由于家长的全方位包办,学生也安逸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用自己动手就能得到满足,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自理的能力,为了不会系鞋带而发愁,为了不会洗衣而束手无策,为了不会钉扣子而为难……(三)探索出了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1、家校联合是实践的前提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的过度溺爱和“全方位包揽”造成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学校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学校学的在家中得到延伸,因为家里才是学生施展“才能”的最好“阵地”。

只有家长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教育。

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不要对孩子的锻炼行为过多的干涉,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使孩子形成心理惰性和依赖性格。

因此,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和做法。

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会或平时家长接孩子等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共识,要求家长在家中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参与,充分给予孩子生活自理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红领巾,自己洗碗等。

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靠家庭、学校共同来完成。

我在家长会时结合学校培养的十大好习惯,指导家长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从小培养孩子健康心理,适应生活的心理。

在家里要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长辈,简单的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动手。

本班的多数家长能积极配合我开展实践。

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而达到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

只有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达到整体教育效应,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从正面引导以增强意识转变学生依赖父母的思想,增强学生生活自理的意识是关键。

我班召开了一期班会,题目是《爱的启示》。

此次班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认识。

班会一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我从一本杂志上读到的一篇名为《你如果不想让天鹅死去》的小文章,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

老夫妇见到这群天外来客,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于是这群天鹅就跟着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

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在屋里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