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正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负外部性)2、P28产权的概念:产权是由社会规则约束和保障的,关于财产使用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集合3、p32产权的分割:指产权束中的多项权利分别归属于多个不同的权利主体。
产权束中的某一项权利同时归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并不会形成产权的分割。
4、p38产权的弱化:对产权施加的不必要的限制,所造成的产权安排不符合新古典“效率”原则的现象,就是产权的弱化。
P41产权的弱化只能发生在无法依“出价最高者获得”原则进行交易的场合。
5、p44 稀缺性: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6、p45 产权的作用(潜在利益的体现方面)①约束人们对经济资源的使用,防止资源滥用所导致的恶果②限制人们争夺有限资源的行为从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第二章1、p53 交易:经济主体之间所发生的产权的转让2、p55 交易的维度:威廉姆森的交易维度理论P56 交易的第一个维度: 资产专用性衡量某一资产对交易的依赖程度交易的第二个维度:交易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增加交易的复杂性交易的第三个维度:交易的频率频率越高越降低交易费用3、p65 为什么交易费用为制度费用?(1)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分析经济主体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制度是经济主体之间有约束力的规则体系,制度所约束的也正是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交易关系.(2)因此,如果把交易视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那么制度则是一系列交易中的规则体系.或可以说,在经济体系中,经济主体在无数次交易中所需要遵守的所有规则构成制度.(3)制度所约束的微观基本单位,也正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基本单位---交易。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交易费用概念在宏观上从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层面上来讲,也可以理解为制度的费用。
4、p67 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1)人的因素:①不完全信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双方不能签订一个预见到一切可能性的完全契约。
为了协调将来会出现的分歧,必须进行适当的安排,从而形成交易费用②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下,人们只具备有限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③机会主义: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之所以会给交易双方带来相应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机会主义的存在。
(2)交易因素①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对交易的依赖性越强,越有可能被交易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损害。
②不确定性:交易双方为避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而提高契约的复杂程度。
③交易的频率:经常发生的交易较一次交易的交易费用更低;频繁发生的交易将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④竞争对手的数目:竞争对手越多契约就越容易达成和履行。
3、p62交易费用阶段①谈判前的准备阶段的费用②谈判与契约签订的费用③以及契约签订后执行契约的费用第三章1、p95-101 科斯定理(1)科斯第一定律: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2) 科斯第二定律:在存在市场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
权利的一种调整会比其他的调整产生更多的产值。
但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安排,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权利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交易成本会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的权利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产值也许永远不会实现(3)科斯第三定律: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由政府选择某个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可能使福利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改善;并且这种改善可能优于其他初始权利安排下通过交易所实现的福利改善。
即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2、p97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属于何方,依据“出价最高者获得”的原则,通过市场交易最终总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第四章1、p114 契约: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易双方为了进行交易而达到的协议,这个协议中交易双方分别承诺各自的义务,并规定了作为交易标的具体的产权2、p119 统一治理:即一体化的办法,交易双方通过兼并或重组成为同一个经济决策主体,相关问题在这个一体化的经济主体内部解决,即内部行政管理的治理,也是企业体制,是一种外部交易内部化的治理方式。
3、p123 可证实:所谓“可证实”,是指契约中对相关权利和义务问题进行判定和衡量的标准和变量,在执行中可以由“第三方”来证实的4、p125 激励约束问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会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所进行的努力,称之为“激励—约束问题”5、P125 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下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出现利益冲突,就有可能形成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委托代理关系下的交易就容易出问题,这通常也被称之为“委托-代理”问题。
6、p126 道德风险—代理人借委托人观测监督的困难而采取的不利于委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事后信息的非对称性)7、p126 逆向选择—代理人利用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等所进行的不利于委托人的决策选择第五章1、p148 企业的类型: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2、p155 企业的性质和存在的意义:以行政管理手段代替市场交易,以节约市场交易的成本。
3、p167 中心签约人: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签约人4、p167 为什么说中心签约人是企业最合适的监督者?(1)中心签约人是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签约人,是企业契约之网的的中心结点。
(2)中心签约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在企业这张契约之网组织的团队生产中,只有中心签约人才可以在不中止团队本身及其他与团队的联系时,单方面地中止任何其他队员的成员资格。
中心签约人可以与所有的要素所有者谈判来安排团队生产中的要素使用,确定不同要素的报酬水平,他可以选择如何安排企业这张契约之网。
而其他的要素所有者则只能选择是否参与这张契约之网。
(3)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中心签约人可以通过与其他要素所有者的谈判来安排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进而确定不同要素的报酬。
因此,中心签约人成为了生产团队中最合适的监督者。
5、p168 企业内部没有超越契约关系的权威,企业内部的命令与管理归根到底是通过谈判再实施的6、p170企业本质认识:企业是由要素交易契约交织构成的契约之网,相互关联的契约将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整体的生产团队,团队的组织.监督和管理是通过签约人间的反复谈判来进行的7、p170 企业所组织的团队生产中之所以会出现“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之所以会有人具有“管理”他人的“权威”,其实质不过是契约签约人之间进行的谈判结果。
8、p177 生产团队中的中心签约人所就有的“命令”与“权威”来自于专用性资产所有者为了获得专用性资产组金而做出的拖协。
第六章1、p183-196 公司内部怎样治理?(委托代理问题、激励约束问题)p191 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形成的原因?(1)信息分布的非对称性。
这是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
因信息的非对称性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也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在任何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中拥有优势的一方为代理方,另一方为委托方的委托代理关系。
(2)环境的不确定。
使得委托人无法根据可观察的产出来推断代理人的实际努力水平和行为选择。
(3)契约的不完全性。
在此情况下,委托代理双方不可能将所有条件下的所有权责规定清楚,没有详细规定的那部分权利与责任的配置必然影响代理人的行为选择。
第七章1、p213 诺斯认为:国家是一种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
2、p214 国家:是指以暴力统治为基础的,公众基本认可并服从的,具有强制性公共权力并提供相应公共服务的,各类专业的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3、p217 “霍布斯丛林法则”(“丛林法则”):人类出于自私的本性,基于相互平等的才能而相互敌对。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相互认可的产权安排,任何人对任何资产的占有、使用、加工、生产、收获的权力都不能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甚至自己的躯体也是别人眼中可能的猎物或食物。
4、p22国家起源的动力:战争、人口压力、贸易5、p240诺思悖论: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解:(1)统治者的双重目标:1、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赢得选民的支持2、自己垄断资金的最大化—牺牲社会的总福利为代价。
在两者之间,统治者的机会主义倾向引起经济的衰退(2)统治者的双重约束:统治者一般都面临着交易费用约束与竞争约束。
由于交易费用的高低影响着产权结构及其演变,正的交易费用约束限制了统治着对有效率产权结构的选择。
另一方面,各种利益集团的竞争压力也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选择一些无效率的产权结构。
如果这些集团的势力达到威胁统治者利益的“边界”时,统治者会同意一个有利于这些集团的产权结构而无视它对效率的影响。
(3)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与有限理性;统治者偏好的多元性及其有限理性影响统治者对产权制度安排的选择。
随着统治者财富的增加,财富的边际效用在降低,其他商品(如威望、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等)的边际效用却在增加。
在统治者的偏好中,产权有效性可能是一个重要“祛码”,但不是唯一的“祛码”。
(4)利益集团的冲突: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的变迁经常在不同群选民中重新分配财富、权力和收入。
显然,包括产权在内的各种制度安排并不完全取决于效率(或经济)原则,它们还取决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规模、地位以及与统治者的关系。
而国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同集团的集合体。
统治者就是这些不同集团利益的“均衡者”。
(5)相对福利:经济人的“最大化行为”之中的“最大”仅表示每个人或人群希望与他人之间的相对差距达到最大。
统治者同意这种观点的情况下,如果某种制度给统治者带来的害处小于给其他人造成的损失,那么这种制度对社会所有人来说都是“百害无利”,它仍可能出现并生存下去。
(6)路径依赖及积累效应:许多制度安排也许在开始时是最佳的选择,但它发展下去就可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而且,一种制度安排一旦确立,它就可能限定了今后的选择范围。
(7)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在国家规模增长和财政支出刚性的约束下,统治者更多的是关心短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在统治者面临着较强的潜在的竞争对手时更是如此。
另外,统治者有限的任期,迫使统治者更着眼于在位的收益而不愿变更低效的产权安排。
(8)防范心理:国家的权力有自我膨胀的倾向,只要给予国家一定的权力,它就会逐渐侵蚀个人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