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选题:本通讯的选题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具有突发性和社会性的灾难事件,关乎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这篇重磅力作,具有极强的新闻性和重大性,因而备受各方关注。
结构:纵横结合的结构,题材重要,文化素养和写作技巧更重要。
一个典型报道,如果仅仅是题材重大,观点正确,事实充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还必须辅之以优秀的写作技巧。
因为写作技巧粗糙而使重大题材黯然失色的事例在新闻作品中不胜枚举。
改革开放以来,反映农村新变化新气象的典型报道可以“车载斗量”。
但是,能够使读者过目不忘、刻骨铭心的作品实在不多。
原因之一就是只关注研究“提法”,而不够重视写法。
这在不少同行中似乎成为一种历史性的通病。
“文以载道”这句话就是说,正确的道理要靠精彩的文笔来表达。
《栾城草农敢闹海》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影响,感动那么多的读者,我想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强调了“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命题——事实上,这样的命题对全国来说甚至在河北也并不新鲜。
更重要的是,或者说更有新意的是,作者编者的文化涵养渗透其里,除了动用一般的新闻常识外,还运用了电影艺术的画面美,以及散文艺术的意境美。
这在稿件的开头部分就显现了出来。
新闻舆论引导是最好形式的社会引导。
我们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有多种多样的渠道,可以开动宣传机器、刊发领导讲话、下发红头文件。
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是选取成功的案例,选取成功的典型。
《栾城草农敢闹海》的作者、编者选用小草代言,敢用小草立言,小草映射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这同我当年在辽宁当记者的时候,针对农民的困惑,采写《莫把“开头”当“过头”》的体会应该是一样的。
用事实说话比什么都灵。
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官大;有理走遍天下,有理号召天下。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题:在历史灾难中实现历史进步——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警示录新华社记者一只白色的圆形钟表静静地躺在泥淖中,时针停在了23时40分。
8月7日深夜,甘肃舟曲。
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横冲而下,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
这一刻,距青海玉树大地震115天。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灾难考验中国。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急应战,风雨同舟,以惊人的勇气和力量,夺取了一次次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灾难警醒中国。
自然灾害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会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我们需要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更多的忧患意识。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在全国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所说:“一个善于从自然灾害中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的民族,必定是日益坚强和不可战胜的!”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小标题)灾情反映国情——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史。
发生在2010年的一系列特大自然灾害警示我们,忧患意识必须贯穿始终这是一份今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重大自然灾害清单:干旱:全国有25个省份遭受重旱。
洪涝:全国七大流域暴雨洪水都创下本世纪以来的极值。
地质灾害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地震:11个省份遭受地震灾害。
台风:5场台风先后在我国登陆。
……一连串沉重的数字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一个个难解的困惑挥之不去:灾害为何这样与中国如影随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介绍: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灾之邦。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的大水灾有1092次,较大的旱灾有1056次,几近年年成灾。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旱涝已成常事;地势从海拔8000多米到海平面有着三大台阶的跨越,地质灾害易发,地震多发。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说。
今年的自然灾害,有其特殊原因。
极端气候事件突发多发导致水灾严重,旱涝急转、震后山体破碎造成泥石流并发。
但专家们也捕捉到一个新苗头——“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正在上升,可能正在进入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说。
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
而不少人尚不清醒:抢占河道,挤占行洪道,随意填埋河湖水面扩大城市规模,无序开山凿石挖矿修路……灾情,折射我们的国情。
不思考中国的灾情,就无法全面把握中国的国情。
不重视中国的灾情,我们就会为发展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
(小标题)多灾未必多难——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
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舟曲之殇能否避免?”舟曲灾害发生后,一位网友发问。
一周之后,四川绵竹的清平乡回答了这个问题。
8月12日16时33分,清平乡接到预警信息:未来48小时内有暴雨天气。
当晚,暴雨如注。
全乡11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早已进入全天候监测状态,每一条水沟边、悬崖处,都盯着一双警惕的眼睛。
临近午夜,监控点传回消息,随时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一级预案启动了。
待命的38名工作人员拉响警报,用扩音器喊话,村民们顺着演练过的逃生路线快跑。
13日凌晨,6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山谷倾泻而下,袭击了人去楼空的清平乡——5400多名群众早已安全转移。
我们想到了近来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等灾难。
如果灾难发生前,就启动预警机制;如果暴雨如注时,就有忠于守职的警惕眼睛盯着山崖沟谷……灾害的频发,让人们投入更多思考——大难并不一定是大灾的必然结果。
今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但2001年至今投入20亿元在三峡库区建立监测网络,迄今已连续7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然而,现实中,要全面设“防”并不容易。
许多防灾减灾专家担心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重救灾轻防灾”,认为应急“做好了有政绩”,但在防灾方面却抱有侥幸心理,不肯投入。
看看这样一组数据吧:向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报送水雨情信息的水文测站平均8座水库轮不到1个;江河流域平均每1万平方公里只有3.3个水文站……再看一看另外一组数据:1949年至2009年,中央和地方共计安排投资1.2万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
胡鞍钢说,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我们要舍得花现在的钱,买未来的安全。
(小标题)困境孕育出路——我们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站在舟曲月圆村后的翠峰山上远眺,风在耳边细细簌簌地吹着,像是翠峰山的悲鸣。
废墟上,一定会有人想起,人与自然那个永恒的命题!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先民,有过太多惊心动魄、战天斗地的历史传说,最终是达致“天人合一”——人们在一次次执著与失败中思考着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方能与自然和谐共进。
这种思考,让大禹治水“疏”而不“堵”,让李冰父子“分洪减灾,引水灌田”,使贾让治水“不与水争地”……然而,当人们迈开步伐在自然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放肆,也增添了人多地少时的无奈,一旦人们忽视了自然规律,自然便还人以颜色。
舟曲,就属于这后一种的无奈。
2平方公里,4万余人!灾难发生后,人们才惊讶发现,舟曲这个西部山中小城聚集了如此多的人口。
人口大量集聚,迫使我们不断地向自然伸手。
对自然无度开发则换来自然的无情报复。
舟曲的无奈,其实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国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合理的人口承载力为9.5亿人,实际人口数字显然大大超出极限!近百处主要江河流域的国家级蓄滞洪区中,居住着1600万人!2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着3500多万人!在这种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遇到的困境和无奈中,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如何让步履匆匆的发展脚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
1998年,中国暴发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那是一次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严肃对话,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不满。
洪水退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垸还湖……一个个政策陆续推出、快速实施。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十七大写进党章,实现了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大突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凯曾两赴舟曲,他有了更多的思考:城镇布局要充分考虑山形、坡度、水系等环境因素,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风险。
洪水过后,全国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彤思虑更深:防洪问题,就是人与水争地的结果。
我们要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管理,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让人类更好地适应自然、让自然更好地造福人类。
这是我们新的课题,新的使命。
“我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拥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千千万万的生灵依靠她繁衍生息,请大家保护环境……”舟曲月圆村城关一小四年级学生姚倩,在这次泥石流中不幸失踪。
但她遗留下作文中的这句话,发人深省。
(小标题)多难兴邦——灾难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顽强意志。
面对新的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历史灾难必将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那是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紧紧盯着黑板,饱含着求知的渴望。
9月1日,开学的日子。
在位于兰州的甘肃省银行学校,异地安置的舟曲一中高三藏族学生高干让卓曼正在上新学期第一课。
随着那令人心碎的时刻在时间长河里渐渐远去,留在人们心中的悲伤化作了希望,化作了力量,化作继续前行的帆和桨。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唐代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中的这句话,对多难兴邦作出了令人警醒的阐释。
然而,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兴邦还是衰邦,取决一个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坚强,取决于她在灾难前显示的智慧,取决于她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大禹在洪水滔天中“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身影;沉寂月光下,张衡地动仪前紧锁的眉头……战国时期,有了李冰父子的引江分流,凿岩筑坝,成就了都江堰造福百姓的不朽之作;北宋年间,有了刘彝的潜心规划,精心布局,创造了赣州“福寿沟”泽被后世的千年传奇。
而今天的三峡工程便是这不朽与传奇的延续。
今年长江虽然遭遇最大每秒7万立方米的洪峰,由于三峡工程调蓄削减,大坝下游居民处之泰然。
……中国人正是在自然灾害的磨难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你会看到,漫漫黄沙将几大古老文明淹没的过程,而中华文明却始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