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
第一章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居民点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农业与畜牧 业的分工)的产物。
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 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的含义: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 的居民点。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 征的居民点。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 人口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 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 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 城市型居民点。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 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 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四)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 因素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 在城市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国家类型
1980年人均国民 城市市化水平
生产总值(美元)
(%)
33个低收入国家
20
45
19个发达国家
10320
78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1、初期阶段 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中期阶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以上。
基本转变主要包括:
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800年—198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 4.86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63.82倍。
1950年—1980年 ,世界人口由24亿增 加到了44亿,增长了0.8倍,城市人口由7 亿增加到18.7亿,增长了2.7倍,而农村人 口增加不到0.3倍。
(三)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直接的影响。
中国自秦王朝统一全国后,可以集中全国的财力、 物力,以超经济手段,建设城市,都城规模都很大。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 城市规模小。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 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
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PU = U / P 式中:PU——城市化水平 P——城镇人口 U——总人口
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它行业的比重彼 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高水平的城市化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的雄 厚基础和农业现代化的成果上。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筑城以守余”——加强了防御的要求,
产生各种不同的城墙。 兵器技术的进步,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 城墙加厚,包砖等。 从防御要求出发,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 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射击等。
(二)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
面有明显的反映。
英、美等工业发展国家城市人口一般 达 到占全国人口的70—80%。
其中:
日本为 88%
原西德为 85%
美国为 81%
法国为 78%
原苏联为 60%
1989年世界上168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 情况:
城市化水平 30% 以下 30%~50% 50%~70% 70% 以上
人均GNP 100 美元以下 1000~3000美元 3000~7000美元 7000 美元以上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
程,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四)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 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 集
工业社会使城市高度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 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也出现了由于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的一系 列问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1、分布零散 群居 2、依河布点 有利取水和灌溉 3、居民点之间没有联系 4、居民点内部有功能分区 (1)居住地——建有“住房” (2)仓库区 ——储存集体的生活备品 (3)作坊区 ——"手工业区” (4)墓 地 (5)公共活动场地 5、居民点四周挖壕沟、筑墙或栏杆
二、城市的形成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提高、进步,生产力得到 迅速发展,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均有大量剩余,则 产生交换行为。这就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 的居民点——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 产物。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 向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易经》:
“日中而市,致天下之民,聚 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 所”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 动大分工的产物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就是手工业与商 业的分工
1、生态环境问题 2、交通问题 3、郊迁现象 4、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
第三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转变为城市的一种复杂的
过程,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 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 经济对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2)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即:
产业结构(农村的居民以农业活动—第 一产业为主)
人口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大)
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城市人口集居密 度大)
(3)现代城市的含义: 人口数量(即城市规模) 产业结构(各产业构成) 行政管辖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集中于城市,加速了城市的发展,失 去土地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也 加速了城市化。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由于工厂生产的需要,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 及对外交通用地 城市人口的集聚,为满足人需求,公共服务设 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 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 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