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纵向和横向的结合)
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土地公有集体耕种没有剥削。

部落联盟三皇五帝尧舜禹;希腊罗马人的氏族)
——氏族封建贵族制带有奴隶制和农奴制倾向(前8、9世纪开始土地公有定期分配集体个体耕种并存出现温和的剥削并且逐渐奴役化向领主封建制过渡。

夏商西周世卿世禄制;希腊罗马的贵族元老院制血缘官制时期)
大变革的时代(纯粹的公有生产血缘统治被地区划分国家和东方的封建地主生产与西方的奴隶制取代)前8到前2世纪
——西方希腊农奴化进程被商品经济打破氏族封建制公有回流;东方氏族封建制被打破形成领主封建制农奴劳动,只有齐国开始分田保护小农。

产生逐渐地主封建化(个体耕种对内剥削逐渐减轻。

希腊罗马物产匮乏粮食需要进口——前6到前2世纪海上外贸发达——平民富人阶层兴起需要权力和债务奴役制血缘官职制矛盾平贵矛盾升级——平贵斗争导致民主化改革民主制产生财产划分取代了血缘划分公有残余在保护小生产和对外扩张中得到巩固同时开始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部落聚族而居,奴隶封建化血缘部落的统治被血缘贵族和工商业富人的统治取代,后两者在侵略中演变成奴隶主;西周后期陷入诸侯混战。

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物产丰富自给自足,铁骑牛耕兴起——新兴地主需要权力富国强兵和世卿世禄制井田制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矛盾激化开始了变法斗争专制化改革——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公有残余被打破军功与贵族的统治开始打破了血缘的统治,按照地区划分人口打破了按照部落划分人口的分封制,农业文明下职能重农抑商获取财富以征伐
原始社会的早期阶级化
(奴隶制—领主劳役地租封建和地主封建)
前8—前2世纪阶级社会的出现。

(农耕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氏族社会阶级化,奴隶制和贵族农奴制倾向同时出现,横向联系以战争和和平交往为主,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商品经济海上外贸经历了农奴化和氏族民主化倾向后逐渐奴隶化;随着铁骑牛耕农业生产东方个体耕作形成脱离了集体耕作的井田制东方社会农奴化并最终确立地主封建制专制集权制下农业生产力起步铁器牛耕)
前2世纪——后5世纪阶级社会的扩展。

农耕地区进一步农奴化,游牧地区开始农奴化(在民族迁移中推动了游牧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氏族社会阶级化,横向联系以战争为主民族迁移促进了纵向联系,西方奴隶制在打过达到顶峰后瓦解农奴化,东方受到侵略农奴化后改革地主封建化,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并扩展到游牧地区)
5世纪——10世纪早期阶级社会的成熟化
(生产力的量变发展农耕工具成熟通车曲原犁,封建社会人身依附的弱化租庸调制和查理大帝代役租取代了劳役地租。

东方分裂走向统一专制集权完善化中央和地方地主矛盾,西方统一法兰克王国走向分裂专制衰落化教权开始与王权矛盾。

横向联系东方和平为主西方以战争为主,造纸术传入西方促进了纵向联系传播资产阶级思想)
10—13世纪蒙古人侵略—15世纪
(早起阶级社会的繁荣化并且为了对抗诸侯混战下的经济掠夺开始有了新因素市民经济行会手工业,汉萨同盟。


西方市民经济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前身没有收到蒙古侵略从而进一步发展,王权开始和市民即早起资产者站在一起反对教权。

东方南宋市民经济收到蒙古压制而倒退化没有掀起波浪。


向联系以战争为主火药指南针传入西方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上升
15世纪——19世纪40年代
(行会手工业向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过渡,通过工业革命确立了自由资本主义工厂制,主要矛盾从教权与王权和市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王权专制和商业资产阶级的矛盾)
西方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王权联手市民阶层打击了教会,民族国家形成时为了相互争霸实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7世纪民族国家形成后西方专制集权开始强化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原始积累矛盾商业资产阶级奴隶贩子们开始革命导致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后促进了外贸发展呼唤了工业革命。

东方专制集权海禁和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能掀起波澜。

横向联系以和平为主西学东渐东学西进促进了纵向联系孔子思想启发了伏尔泰启蒙思想,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由分散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孤立。

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70年代(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其他旧势力矛盾,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形成)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力发展工业资产无产阶级产生,工业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矛盾上升壮大开始挑战旧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的联合统治登上了历史舞台,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出现三次工人运动,最终酿成了第一国家和马克思主义产生,同时横向联系促进了纵向联系新兴资本主义英法美对于德国俄国的争霸战争(拿破仑侵略德国俄国、克里木战争、黑船事件)刺激了第二波资产阶级改革以图强自救,横向以战争为主的联系促进了纵向联系,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商品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传入了新器物导致人民反抗和统治者自救促进了东方中日的政治经济初步两半化近代化,日本由于力量对比上不利于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近代化较为全面胜利,中国停留在器物层面经济上出现了近代工业,第一波旧势力革命体现了旧式农民战争达到顶峰。

19世纪70年代——1918年(自由资本主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被垄断资本主义取代,垄断资产阶级把持国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巴黎公社后第二国际重整河山无产阶级斗争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扩大普选权开始扩大,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旧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新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最终酿成一战,列强纷纷对内以社保民主化缓和阶级矛盾滋生了社会爱国主义,第二国际因此破产。

纵向联系交通工具的改善刺激了横向联系,横向联系促进了纵向联系,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十月革命,西方国家对外转为资本输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瓜分世界传入了新制度,促进了东方的完全两半化和近代化,政治上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制度改良和统治阶级玩花样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经济上民资有所发展但是受到西方强烈打击。

基建矛盾导致阶级矛盾辛亥革命扫除了民资发展的部分障碍加上一战民资迎来黄金时期。

资本主义初期旧实力依然很大,辛亥革命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加上民资和上层矛盾导致新文化运动。


1918——1933经济危机(西方自由垄断资本主义和苏联自由经济。

西方的战时国家垄断倾向开始恢复到个人自由垄断经济,苏俄的战时经济国有法令和战时共产主义开始恢复到新经济政策)
一战后瓜分德国及其殖民地,恢复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导致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导致了后来德国社会党政府被民族主义的希特勒击败,战胜国英法与美日矛盾导致了日本在华经济军事扩张威胁了美英利益另立江山的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矛盾以
及和苏俄代表的无产阶级与西欧内部的无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以牺牲苏俄为代价相互妥协导致了阿姆利则惨案五四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重新受到排挤和西欧德国革命英国法国工人运动苏俄反对干涉的战争和日本渗透东北保卫苏联造成其两面受敌,进而促使第三国际成立组织了国共北伐和工农武装割据对抗亲帝国主义英美日的政权,并且促成了左倾的中共军事斗争和土地革命以及阶级政策排斥民资。

国民党趁机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笼络发展了民资。

1933年经济危机—1945—1970年代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时期,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东方的斯大林模式早期积极性后期消极性)
1933—1939—1945经济危机后,美英国内资产无产阶级矛盾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缓和。

德国日本等没有改革的国家由于在一战后受到冷遇民族主义上升开始对外侵略并且相互以货币贬值争夺世界市场促使两个世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和苏联及其建立的各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由于革命势力的受打击而下降,西方资产阶级和法西斯的矛盾在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和贸易壁垒货币贬值上上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闭关化,德国日本为了掩盖自己的野心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激化了其和苏联以及中国国共双方矛盾上升。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让位于反法西斯的民族矛盾导致二战。

1939——1942:反法西斯国家各自为战导致失败
1942—1943—1945:反法西斯国家成立同盟经过三大转折走向胜利。

1945——1970
美苏两大阵营矛盾为主要矛盾导致争夺中间地带出现了中国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战争印巴冲突还导致相互排挤和相互竞争资本主义世界结成经济同盟对社会主义实行经济封锁以及以高新技术革命为代表的航空竞赛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国有化军工资本主义进一步导致了中国的重工业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面对西欧无产阶级的反抗实行高福利高社保还导致了柏林墙出现和古巴导弹危机。

阵营内部矛盾为次要矛盾苏联帮助中国东欧等国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并且输出了斯大林模式在局部调整还是全盘接受问题上开始改革的苏联和中国有了分歧,还导致美国帮助西欧蒋介石等实行马歇尔计划为此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西欧国家作为交换认同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了国内货币币值开放了国内市场给美国。

两大阵营矛盾为主要矛盾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突出重工业为此实行公有化,并且左倾化。

两大阵营争夺中间地带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970——1991
阵营内部矛盾上升(中苏矛盾导致军事对立苏联受到中国威胁,为了自强自立日本西欧通过国家计划经济崛起西欧联合化受到了美国忌惮)导致两大阵营矛盾下降美苏矛盾仍然剧烈(中美中日关系缓和中国加入联合国,争夺中间地带过程美国撤兵越南苏联侵略阿富汗,经济危机后美国新自由主义改革星球大战实力恢复,苏联东欧小修小补终于失败,中国改革开放成功)。

1991——
曲折的多极化(单级称霸企图导致多次战争和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崛起)
曲折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