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工测量
1.1施工测量管理
1.1.1项目部成立测量队,各分部下设测量组,由测量队统一管理。
遵循“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进行测量工作。
1.1.2熟悉设计文件中的路线和结构工程的平面、纵横断面图,根据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需要,确定控制测量方案,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1.1.3选用全站仪精度2″的2套、5″的2套,前后视为三脚架棱镜;水准仪4套,i角控制在6″内,塔尺使用黑红尺,测量仪器必须经由相关资质的检定单位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的仪器设立计量台帐。
1.1.4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确保道路顺利贯通,坚持测量复核制度。
测量放线、验线按照贯标的相关文件做好相应的资料,同时,保存好测量原始资料,以保证工程竣工时测量资料齐全。
1.2控制测量
1.2.1通过踏勘重新布设测量控制网点(或利用原设计控制网点),建立点位标志,选点时考虑不受施工作业的影响,并实施对测点的保护措施。
1.2.2平面控制采用附和导线测量与高级点联测,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主要技术指标按照《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及《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的规定执行。
导线精度要求:一级导线用两个全测回法进行观测,边长不大于500m,测回差:12″,2C变动值:18″,方位角闭合差:±10n,相对闭合差:1/17000,导线边长经加、乘常数改正后经行导线计算。
水准测量时每个导线点都必须联测,根据地形地物在坚固物留高程,以便施工中使用,水准测量按四等要求观测,前后视距不等差≤5m,累计视距不等差≤10m,最长视距100m,闭合差:±20L。
1.2.3控制导线测完后,要对测量成果进行整体平差,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基础上,报监理工程师复核认可。
1.2.4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需定期校核,原则每3个月及雨季和冬季之后对控制网进行检查校核。
1.3施工放样测量
本工程包含的主要施工测量项目:道路、桥梁及涵洞施工放样测量。
1.3.1道路施工测量
道路工程主要控制路基、基层、面层、路缘石的高程、横纵坡度及道路中心线位置。
道路施工时,测设出中线桩,根据路床坡度定出路床高程桩,高程桩间距为10m一对。
在路基及路面施工时亦采用同样的方法。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完毕后,测设出路缘石的位置线和高程,随后根据路缘石及各层油面的高程确定出摊铺机的准绳或高程杠的参照数据。
路面施工测量是路面质量保证的关键,尤其是路口的施工测量。
施测前一定要熟悉图纸,推算好各断面、结构层的标高。
1.3.2桥梁施工测量
1)下部结构施工测量
①桩基放样根据墩、台控制点,用轴线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进行定位。
施工前对各桩基分别定出十字控制桩,以便于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查。
②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采用十字高程桩进行控制。
③桥梁墩、台施工放样采用借线法投测轴线控制线,也可用极坐标法或角度交会法进行施工放样;高程测量采用附和水准测量法;垂直度采用经纬仪或铅直仪进行控制。
2)上部结构施工测量
①支座的施工放样根据轴线控制点测设盖梁中线和墩柱中心点,检查同一跨盖梁的墩柱间距以及与相邻盖梁的跨距符合要求后再根据盖梁、桥台和墩柱中心点进行支座放样。
②上部结构施工前根据墩、台的支座中心检查跨度和全长,并复测支座顶面的高程和平整度。
③桥梁护栏安装前根据桥梁中心线进行放样,分别弹出护栏边线和控制线。
沿护栏边线测设高程点,直线段间距10m测设一点,曲线段间距2-5m。
根据测设的高程点控制护栏顶面的安装标高。
④桥面铺装前复测桥梁中线的高程,并在护栏内侧的立面上测设桥面标高控制线。
1.4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是整个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主意积累原始资料,每道施工工序的记录、复测、报验等资料的整理。
2小型构筑物施工
2.1基坑开挖
2.1.1施工时要在涵洞的进出口处挖集水坑,并将集水坑内的水及时排出,基槽开挖应在无水状态下进行,防止边坡塌滑。
2.1.2开挖前,基础轴线控制桩应延长至基坑外加以固定,以便开挖后的检查校核。
2.1.3按设计图纸要求,用挖掘机挖至设计基底标高以上20cm处,人工修整至设计坑底标高,尽量避免基底土体原有结构被扰动。
2.1.4基坑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地下水位过高无法及时排除、土体含水量过大坑壁不稳时,立即停止施工并上报处理。
2.1.5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如果发现基底存在淤泥或其他不适宜材料,或者经检测发现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及时报告监理工程师和业主,申请采用基底换填或其他方法进行处理。
2.1.6基坑开挖时安排专人现场指挥,并在施工现场设置醒目标志;基坑开挖结束后,在坑顶四周设置防护设施及醒目的警示、警告标志,基坑开挖的土方堆放至坑顶以外不小于2.0m,必要时还须进行外运处理。
2.1.7基坑开挖后及时进行轴线恢复及基坑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申请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槽,验槽合格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同时整个施工过程坑壁的暴露时间不宜超过30天。
2.2基础浇筑
2.2.1圆管涵及箱涵均为C20素混凝土基础,当管顶填土高度为0.50m≤H<0.75m 时,采用180°管基;当管顶填土高度为0.75m≤H<10.0m时,采用120°管基。
2.2.2管基可分两次浇筑,浇筑基础前填10cm的砂砾垫层。
先浇筑平基混凝土,安放管节座浆混凝土2~3cm,待安放管节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结合
2.2.3基础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平板振动器及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施工,混凝土振捣确保全面和密实,严禁漏振和过振,同时保证能够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
所浇筑的混凝土外光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