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
授课学校
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
授课教师
杨霞
授课班级
听障高三年级
课型
数学
教材分析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一章1.1.3,教材9-12页。
集合的交、并运算是许多知识的切入点或重要辅助工具,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函数中对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就要借助函数的并、交运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集合的基本运算的结果都是集合,因而需要注意运算后的集合需要具备集合的元素的三个性质。
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够解决一些与集合相关的问题。
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定义,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性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集合运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韦恩图(W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类比思想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把握如何求出并集、交集。
难点:能用图示法表示出集合的关系,能从图示中看出集合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学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PowerPoint)、展示图、纸质小棒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制作幻灯片、准备导学案、道具
教学过程
如下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堂小游戏导入
通过复习集合的含义及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中有关的符号例如:、、等,引入新课中将要学习的两个符号并集、交集。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出现的集合符号快速作答,反应时间不能超过三秒,否则就算错误。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并集
学案:
观察A,B,C这些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
(1)集合A={1,3,5} 集合B={2,4,6} (3)集合C={1,2,3,4,5,6}
(2)集合A=﹛有理数﹜?B=﹛无理数﹜??C=﹛实数﹜
(3)A=﹛x|2<X<6﹜?B=﹛x|4<X<8﹜??C=﹛x|2<X<8﹜?
导案:
共同的特点:集合C是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
像这样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我们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
A∪B={x | x∈A,或x∈B}
学案:
根据并集的定义在导学案上进行自我练习,也可以和老师进行相互交流。
例设A={1,3, 4,5}, B={2,4,5,6},求A∪B.
导案:
(提醒学生画出维恩图进行解答,然后展示PPT,让学生自己作对比,及时改正)
注意: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如:4、5。
(因为在集合的表示中我们已经学过了集合中元素要满足互异性)
总结: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就是把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全部放到一起,如果有相同的元素写一个就行。
那么请同学们再来看下一张幻灯片,集合A、B、C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出示PPT)
学案:
说出集合A,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吗?
(1)A={2,4,6,8,10},B={2,3,5,8,9,12},C={2,8};
导案:
集合C中的元素只有2、8,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2、8,集合A、B 中也有。
像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称为交集,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集合第二个运算交集。
2、交集
导案: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
A∩B={x|x∈A,且x∈B}
学案:
学生以分组(分为三组)的形式,分别完成以下内容:(1)三种不同状态下集合A、B 交集部分的描绘
(2)用纸棒代替两条直线在相交、平行、重合的状态下交集是怎样的情况。
(3)设A={x|x>-1},B={x|x<1},求A∩B.
学案:学生来讲授,提醒求不等式的交集、并集关系时,首先要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记出集合A、B的区间,最后求出交集,同样用不等式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课堂小结
导案:
快速区分并、交运算符号的方法:
求集合A、B的并集就是把所有集合A、B中的元素全部放在一起,如果有相同的元素写一个就行。
求集合A、B的交集就是找到集合A、B中共有的元素组成一个集合就是集合A、B的交集。
板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
并集A∪B={x|x∈A,或x∈B}
二、交集A∩B={x|x∈A,且x∈B}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然后再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掌握新知识。
通过练习的方式强化新知识的吸收。
通过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