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
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
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鲁迅的主要作品;《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阿Q形象分析;阿Q的革命性分析;阿Q的艺术特色;不同时代对阿Q的不同解读;《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冰心是问题小说的创作;叶绍钧的小说创作;乡土文学;郁达夫及其《沉沦》等作品;创造社作家群“自叙传”抒情性小说的特点。
(三)20年代新诗、散文(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女神》和《屈原》的分析;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对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评析。
教学难点:对新格律诗派理论主张的理解和第一个十年中新诗的发展流脉;《女神》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3、《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2)《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
4、《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5、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以《屈原》为例体现了他创作历史剧的三个特点:一是大都取材于战国时代。
二是强调“失事求似”创作原则。
三是有强烈的主观性与抒情性,浓郁的诗意。
6、“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7、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8、“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是学习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的大致发展过程,了解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几次结构性调整,了解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了解郭沫若创作的概况,了解《女神》创作的背景,了解历史剧《屈原》创作的背景。
理解初期白话诗、创造社、小诗派、新格律诗牌、象征诗派的诗歌理论及诗歌主张,理解《女神》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掌握《女神》取得成功的两大原因,掌握新格律诗派的诗歌主张及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色。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屈原》中屈原的艺术形象和浪漫主义特色;《女神》中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女神》中的个性解放;《女神》奇特想象的浪漫主义特色;《女神》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尝试集》、初期白话诗、自由诗、湖畔诗人、小诗体、前期新月派、新格律诗、早期象征诗派;第一个十年有影响的诗作者及作品;初期白话诗的特点;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小诗派的创作特点;早期象征派的创作特点。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应用;新月派的新格律化的主张。
本时期新诗发展的过程;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徐志摩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评析《死水》《再别康桥》。
(四)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左联的成立及其贡献。
教学难点:左联的贡献与缺失。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2、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4、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基本要求: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概况,要求学生了解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
掌握左联成立后的主要贡献和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左联成立的时间、地点、主要主张、主要刊物;《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艺大众化运动;与“新月派”的论争;与“京派”的论争;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30年代文艺运动的基本线索;左联的历史功绩。
(五)30年代小说(6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老舍创作的特色;对《骆驼祥子》的分析;对《家》的分析,通过分析掌握巴金创作的艺术风格;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分析,《边城》中对人性美、人性善的表现。
教学难点:新时期茅盾的作品遭到冷遇,对茅盾的创作到底如何评价;老舍对市民世界的展现;巴金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变化;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形成和沈从文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茅盾的小说创作。
2、老舍的小说创作。
3、巴金的小说创作。
4、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5、蒋光慈和柔石6、张天翼、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
7、施蛰存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基本要求: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情况,首先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这一时期的小说思潮流派有一个大致了解,同时还要了解各个思潮流派的创作特点,在这些思潮流派的影响下有成就的作家作品。
理解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作家的创作,理解左翼占主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左翼文学的优缺点。
掌握老舍、巴金、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就及其创作特点,掌握张天翼、沙汀、艾芜创作的特点。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骆驼祥子》中虎妞的性格及其艺术形象;《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的风格;老舍作品中的“市民世界”。
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两大题材;《家》中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家》的艺术成就。
《边城》中翠翠、老船公的形象;《边城》中作者如何来达到对湘西人性美、人性善的赞颂的;沈从文对湘西和都市的两种描写。
“左联”青年作家的创作;东北作家群、京派海派、新感觉派的创作;张天翼的讽刺艺术;沙汀的艺术成就。
(六)30年代新诗(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特点;戴望舒、卞之琳诗作分析。
教学难点:现派诗的形成、特点及演变。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2、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基本要求:本章介绍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首先要了解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和第一个十年的联系,对本时期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理解现代诗派对新月派和象征派的继承和反拨,理解现代诗派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掌握戴望舒、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特色。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中国诗歌会、现代诗派;第二个十年诗歌作者及其作品;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创作;中国诗歌会的创作风格;卞之琳的诗歌艺术;戴望舒诗歌主张及诗意风格;评析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
(七)30年代戏剧(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章要让学生重点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了解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教学难点:曹禺剧作在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误读现象。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雷雨》2、曹禺剧作的命运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对《雷雨》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了解话剧创作的特点,理解一部成功的剧作是使任何时代的读者百读不厌的,重点掌握《雷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曹禺的主要剧作;曹禺剧作风格的变化;曹禺剧作的文学史地位;《日出》的结构特点;《北京人》的主题;《家》的艺术特色。
《雷雨》中周朴园、繁漪的形象;《雷雨》的艺术成就;《日出》中陈白露的复杂性格。
(八)4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对文学论争的学习。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基本要求:本章介绍第三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了解战争和政治区域下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
理解国统区不同时期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掌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对解放区文学的影响。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识记“文协”成立的情况;本时期地域分割对文学的影响;“民族形式”论争;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的创作成就及特点;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