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和经济
2、匈牙利的改革与探索
• 1968年匈牙利开始实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 • “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中央计划与市场机制 有机结合,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市 场,将企业看作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 场主体;在物质利益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条 件下,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匈牙利的 这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 改革与探索
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
建立自治制度和赫鲁晓夫的改革为标志 ;
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苏联、东
欧开始新一轮的尝试 ;
斯 大 林 模 式 社 会 主 义
第三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等亚洲国家、
苏联、东欧、古巴都进行了改革 。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 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Fra bibliotek第二节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
史进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 探索
•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
革与探索 •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资 本 主 义 一 统 天 下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斯大林时期:积极防御战略
以防御为重点,将“和平共 处”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 本原则 ,与美国尖锐对抗
积极防御战略主要内容
• 1、巩固战争胜利成果,确保国家安全,创造有利 的国际和平环境,争取恢复和发展国民经。 • 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揭露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战 争政策。 • 3、加强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积极帮助他们进行民 主改革,相互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经济 合作,进行经济和军事援助,建立苏联与东欧国 家的集体安全体系。 • 4、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支持被压 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4、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与探索
•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发布的《行动纲领》首次 较系统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改革设想,创造性地将 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宣布 “给予社会主义发展以新的形式”。 • (1)政治上实行党政分离,政治协商和联合执政, 民族阵线内各政党团体都参加政策制定,并建立 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律作用。(2)经济上根据 “竞争性市场经济”理论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 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捷克斯洛伐克迎来了“布 拉格之春”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收缩妥协 政策(全面缓和)
• 1、外交“新思维”,其主要目标是:缓
和同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对抗关系,为政治 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 在利益均衡基础上继续维持大国地位;以 经济外交为重心,争取发达国家的经济援 助。
2、战略收缩 (1985年3月-1989年底)
• (1)仍然将对美国的关系置于首位,恢复中断了6年的苏 美最高级别的接触,此后两国首脑频频会晤,对各方面进 行商讨。(2)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提出两种制度的国 家之间合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于1985年10月首先走访 了西方的法国,与英国、西班牙、联邦德国之间的互访也 随之频繁,摆脱苏联在国际上长期的孤立地位。(3)逐 步放弃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承认社会主义世界和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多样性,让其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并积极改善 同亚太地区尤其是同中国的关系,使中苏关系正常化。 (4)对第三世界采取收缩政策,放弃第三世界最终选择 社会主义的提法。(5)改进攻性军事战略为防御性战略, 主动从阿富汗撤军,削减军备数量,保持“合理足够”的 军事装备。
• 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 东欧剧变
(一)东欧剧变
• 1、波兰率先拉开东欧剧变的序幕。 • 于1980年成立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 在 1989年 6月的大选中败北,1990年1月,波兰统 一工人党改组,成立“社会民主党”。同年12月, 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当选波兰总统,波兰政权易帜。 • 2、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6国也相继发生剧变。 • 罗马利亚是唯一发生流血政变个国家;阿尔巴尼 亚发生政变最晚也最快。
2、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调整
• (1)经济方面,他实行了“新经济体制” 改革。 • (2)在政治方面,勃列日涅夫采取了"稳定 政局"的方针,取消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更 新制度",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
3、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转折性变化
•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对人事进行大调整, 任用一批具有改革意识的新人。在1986年2月25 日至3月6日,苏共召开了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改革全面展开。 • (1)在经济方面,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 企业自主权,并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 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 (2)在政治方面,提出“民主化”、“公开性”, 对领导班子进行更换。
勃列日涅夫积极扩张战略的具体表现
• 1、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苏美关系趋向缓和,在限制进攻 性武器问题上签订了一系列议定书,并在贸易、科技、环 境、卫生等各个不同领域进行合作。 • 2、在对西欧政策上,苏联一方面实行怀柔拉拢政策,苏 联领导人对法国和德国进行了多次访问,签订各种合作协 定;另一方面又加强军队部署,进行军事威慑。 • 3、对东欧的控制上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有短暂放松, 但苏联从冷战思维出发,带领华约5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 以武力镇压了捷克出现的 “布拉格之春”。 • 4、在第三世界采用经济援助、意识形态渗透等手段加紧 对其扩张和渗透,将其纳入争霸轨道。
(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 • • • •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改革之路正误交织,充满曲折 。 (2)邓小平 的改革开放。 2、越南的革新 越南从1986年越共六大上确立革新开放路线后,进入实质 性的改革时期。首先从革新观念入手,将全党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以经济改革与建设为中心的国 家发展战略,并逐步推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实行集 体承包制,在工业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在商业上放宽 对商品流通的控制,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在政治、文化、 社会生活各领域制定措施,推进革新。
(四)古巴的改革
• 大致分三个阶段:(1)1990年至1993年为第一 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抵制苏东巨变影响, 坚守和捍卫马列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道路,加强 和改善党的领导,改变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放宽 经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和福利。(2)1993年 至1996年为第二阶段。古巴开始进一步改革体制, 加快开放步伐,改善政府领导和政治气候,宣布 美元合法化,扩大个体经济,开放自由市场等。 (3)199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深化国企改革和 税制、银行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循序 渐进的改革开放之路克服了危机,社会经济开始 逐渐恢复。
从演变方式来看则有所不同,大致 有三类
• 一是由于执政党领导层内讧和分裂,使共 产党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国内反对派和 国外势力夹击下丢失政权,如匈牙利、南 斯拉夫;二是在内外反对派、国际敌对势 力的压力下,执政党自身步步退让、妥协 而最终被迫下台,如波兰、民主德国、捷 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三是由于执政 领导人思想保守僵化、独断专行引起社会 矛盾激化,人民反抗、军队倒戈而政权不 保,如罗马尼亚。
经 济 上 高 度 集 中
政 治 上 高 度 集 权
改革
(一)东欧国家的改革
• 主要有三种类型: • 一是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 (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 主德国) • 二是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模 式(南斯拉夫) • 三是计划指导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匈 牙利)
1、南斯拉夫的改革与探索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 (1)在经济上一改过去长期忽视农业的做法,开 始强调农业发展。 • (2)在政治领域,赫鲁晓夫首先对冤、假、错案 进行平反,释放大量在押政治犯;设立新的国家 安全委员会,缩小内务部权力,加强法制和监督 机关的职能;恢复党代会,按时召开党的代表大 会和中央委员会;实行干部任期制,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干部特权。政治改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 会紧张的政治气氛,使民主有所增强。
第 一 个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 展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苏联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展
欧洲 波兰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 朝鲜 中国 亚洲 越南 其他 ……
(二)历史贡献
•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推动了人类历史 的发展与进步。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积极扩张 战略(既缓和又对抗)
• 目标:要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夺世界霸 权 • 总体:“以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 柱,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美为主要对 手”,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 • 勃列日涅夫主义:实质是将社会主义阵营 看作一个整体,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 大国是当然的领导者,应代表社会主义阵 营对他国进行干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霸 权主义和大党主义。
(二)赫鲁晓夫时期:“苏美合作主宰 世界”战略(既对抗又对话)
• 实行以和解为主兼用对抗的方针,推行渗 透扩张战略 • 目标: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 “三和”总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调整的主要表现
• 1、“三和”理论的基础上,苏联认为战争可以避 免,主张以对话取代对抗,战略重点由战争转向 经济建设,开始积极参加国际事务,缓和同西方 尤其是同美国的关系,以解除苏联受到的经济封 锁和贸易歧视 ; • 2、同被压迫民族建立合作关系,向其提供经济和 军事援助,并向亚非拉地区渗透扩张。 • 3、一方面调整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另一方 面又加紧对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
• 最早走上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是南斯拉夫。其改革过程大 致分三个时期:1950年到1963年的工人自治时期;1964年 到1970年的社会自治时期;1971年以后的联合劳动时期。 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1)改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 制。(2)在管理体制上,完善“自治”,实行组织生产 和经济活动的联合劳动制。(3)实行“自治社会计划体 制”,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指导有机结合起来。(4)企业 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5)商品的价格由企业根 据市场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充分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 南斯拉夫的这种自治经济体制的探索,是突破苏联模式的 一次大胆的尝试,推动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