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中国后改革时代的理论与实践攻坚及基石杨凡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商品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果,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仅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类社会理论,而且还是一个更具现实主义作用的人类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就必须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如果,我们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去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而却“捂”着政治体制改革的盖子的话,那么,社会主义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就不是一个客观、系统而科学的人类社会活动;就不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或高度,以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去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在我们看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诞生,就存在着“先天”的不足。
其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就是:一、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完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体系问题;三、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公有(注意:不是国有)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从理论上,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解决了这三大问题。
那么,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也就有了它基本或核心的思想脉络;也就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治经济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也就从理论与实践上,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包括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体制改革同步、系统的发展。
第一,中国经过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终于确立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系统认识,至今还不是十分明确的。
最突出的,就是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这三个范畴的关系的认识上,经常存在概念上的混淆和认识上的模糊。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
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从属于商品经济。
对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最根本的诠释,就是物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以及生产力的物质与社会核心——劳动力——人(下同),利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来进行自身的、以及社会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享有。
在这个商品生产(价值创造)、交换(价值实现)和消费(价值享有)的过程中,充分反映着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对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的诉求。
而所谓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则是这些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为实现这个诉求,而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赖以或借以使用的手段或方式。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使用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还是使用市场经济手段或方式,以维系、推动其自身的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一直被人们从所谓的“意识形态”,来视为是区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重要“标准”。
而事实上,则是二者根本就不存在因这个“标准”的“对立”,而对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如何认识和使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非常”注重商品在交换领域的“自由贸易”,来对其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作用;而后者则是以“极力”淡化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作用,而试图以对商品在生产领域——甚至是消费领域“调控”,来对其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进行影响。
在所谓自由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计划经济手段的使用与盛行。
典型的就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在冷战之中,利用政府、国家手段,来维系和推动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在冷战之后,美国以及奉行所谓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得不时常为了维系、推动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来使用国家资本所特有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
而这些政策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甚至交换领域的抑制或刺激,来调控其商品经济社会的膨胀与紧缩——更确切地说,是借此以调控其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
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利用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手段,来发展自身的商品经济社会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一直是社会主义社会两种思想——甚至可以“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主要诱因。
如因计划经济手段的“废弃”和市场经济手段的“推崇”,而引发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社会,是否姓“资”和姓“社”的论战等。
而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从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如“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等——来看,也充分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认识并驾驭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物质与社会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的不足——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盛行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淡化商品在交换领域中的作用的时期,所为改革开放时期遗留下来的后遗症。
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利用计划经济手段,来调控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的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客观、系统而科学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增加商品交换领域的市场自由度和透明度,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二者绝非是对立的。
只可惜,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或思想与行动,总是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只可惜,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无论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在利用商品进行其自身与社会的价值创造、实现与享有的过程中,总是以自身的价值诉求——不管是政治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价值诉求——为首要条件的。
因此,不管人类赋予自身多么“伟大”或“大公无私”的品德或情操,这是一种普遍而现实的社会现象与物质行为。
好了!说了这么多,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不能给予构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物质——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在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领域中——尤其是在自身的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领域中,以更多、更大的自由度和透明度呢?这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并不是一个客观、系统而科学的商品经济;这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竟然被从属于它的所谓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手段或方式所影响、所左右。
当然,话又说回来,造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难以利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手段或方式,来客观、系统而科学地调控自身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秩序、节奏和规模的,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的人——劳动力——生产力,不知道或不理解这个手段或方式,对自身的商品价值——包括资本价值——的社会价值的创造、实现与享有的重要性。
而是在于社会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们,由于出于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或个人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目的,在认识、利用商品经济来为自身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没有从政治经济学这一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领域,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包括商品价值及资本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及其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的客观、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准备。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问题就极其“麻烦”了——因为,用哲学的价值观和“纯”意识形态的社会价值理论与实践,是不可能取代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价值理论与实践的。
第二,哲学的价值观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是难以相提并论的。
假如,人们非要把二者的前者比作“天”一样的“神圣”,而把后者比作“地”一般的“庸俗”,那么,也无可厚非。
因为,人的社会存在、发展的“自我”价值,与物质的自然存在、发展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完全或绝对、永恒对立的。
因此,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就必须依据人类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来建立、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
商品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是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价值标的物——或称之为被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所用以表现并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价值工具之一。
因此,任何物质——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力,都可以转化为商品。
但是,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必须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这就是说:商品价值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不是由构成商品的物质的单一行为,就能实现的;这也就是说:商品价值的创造、实现和享有,是由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与生产力、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假如,人们把自身的生产力或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的商品价值,看作是“唯我独尊”的自我价值的话,那么,那个物质质量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就荡然无存——它只能成为其个人的资产,而不能转化为资本,以便去同人类商品经济社会的其他物质产生价值对比和价值作用;那么,那个物质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被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所接受,而只能成为你个人的产品;只能是自然社会中新产生的一个物质,而没有人类社会所赋予或所需要的社会价值。
既然,商品价值是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或创造、才能实现,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更接近物质质量的价值工具,来分析、确定一个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呢?在我们看来,用资本这个价值工具就再合适不过了。
资本与商品都是人类商品经济社会所需要、所利用的“一脉相承”的价值工具;是人类借以反映并创造、实现其生产力及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资本是物质质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借以反映其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在前面已经谈到,商品的价值,是由两个以上的物质的物质质量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而实现的。
在这个相互作用、并达到其价值产生与实现的过程中,每个物质——尤其是物质的社会化灵魂——生产力,都利用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甚至劳动工具或劳动资料,来强调或夸大自身的物质质量,在商品价值生产、交换和消费中的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
在这种现实、具体的物质与社会条件下,资本就成为了确定“这个”或“那个”商品价值中,谁的物质质量及其社会价值作用和价值地位,更大一些、更高一些的价值工具。
而商品是物质质量——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尤其是生产力,或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生产力,借以实现其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工具。
在利用商品这个价值工具,来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物质——尤其是生产力,总是不遗余力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生产力或生产资料的物质质量,来瓜分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而,为他们享有更大、更多、更高的社会权利或社会地位,创造“必要”的物质与社会条件。
如果,商品在反映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是“如此”主观而“不可理喻”的话,那么,我们将用什么去制约它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造孽”呢?用物质本身?不——!物质的质量,是一种自然的价值。
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人类的商品经济社会,这种自然价值并不能决定物质质量在人类社会中的社会价值。
因为,在人类的社会里,物质质量的社会价值,常常被物质的社会化灵魂——生产力,赋予很强的主观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