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

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

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

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

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

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说的“修通”)是通过将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情结“挖”出来,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前,通过已然成长了的认知结构去完成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未能实行的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和谐与成长。

5.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即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

通常我们说的想象过程或形象思维过程不过是这两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混合体。

6.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动机理论、优先优势性原理和发展心理学理论。

术语说明在《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一书中极少创造新的心理学术语,一般是沿用已有心理学流派的术语,但含义往往有了拓展和改造,为了避免歧义,书中专门将其中使用的主要术语作了集中说明:1.意识与潜意识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描述心理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涵盖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

使用的“意识”一词指:正常成人觉醒时的心理状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存在常识,能清楚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的边界,自知力清楚;二是思维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语言、行为等都受到逻辑的制约,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这一界定将典型的意识与动物、儿童、精神病患者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的心理区分开来。

本书中使用的“潜意识”一词,也不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得那样神秘,本书使用的“潜意识”指与上述意识相对应的另一种典型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高级哺乳动物、儿童、梦境中或者神经症发作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即按情景对于主体而言的情绪感受来理解、建构和反应,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具备极强的主观性。

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在遗传的原始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条件反射或整合四种机制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

意识和潜意识大都是相伴存在和协同工作的。

2.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认知结构是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同名概念,但本理论中使用这一概念时明确了其范围涵盖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全部心理内容。

3.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与环境作用及自身发展机制的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也是按照原意使用的。

只是进一步明确了同化与顺应是作为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不仅适用于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的构建,也适用于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的构建。

同化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识别出了新事物为原认知结构显网逻辑框架中的一个新的下位知识(例子)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顺应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原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后能够同化新知识。

在这里,同化和顺应作用于认知结构显网的逻辑结构,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

同化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双向泛化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中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顺应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改变“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以适应环境。

在这里,同化和顺应的作用机理是条件反射,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

4.条件反射作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的条件反射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也是按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意使用的。

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条件反射有与行为主义不同的理论解释。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明确指出条件反射是潜意识独有的发展机制,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也是精神分析派的“情结”的形成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相遇而不相识”)。

5.认知结构整合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整合是认知结构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

整合类似精神分析的“修通”,但含义要更广泛一些。

所以需要整合,是因为个体认知结构“发展史”中有未完成的顺应,其结果就是留下了“情结”或类似“前科学概念”一类的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两层皮”式结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通过顺应来解决,尽管认知结构发展后现在可能有能力完成顺应。

因为顺应是发生在认知结构与当前环境在“现时空”的相遇,而“情结”或“前科学概念”与现时认知结构显网(意识)及环境分属“异时空”,意识和逻辑无法企及(潜意识),只是通过“象征”之弦能够拨动那时隐时现的潜意识,通过“无法控制”的程序性知识而作用于当前。

整合是指将埋在潜意识深处被“遗忘了”的情结内容全面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中,通过业已发展了的认知结构,或者在外部支持(如心理咨询师、教师的启发)下重新审视过去的事件和心理经验,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

实现整合的关键是如何全面挖掘出埋在潜意识深处的决定着当前情绪和行为的心理结构,精神分析的催眠技术、自由联想技术和学科教学中的前概念测试方法都是有效的工具。

6.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抽象逻辑思维和象征性思维是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是意识中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

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意识与潜意识、认知结构显网与潜网、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三组概念间具有对应性和对称性。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应用作为理论的应用,该书论述了该理论在家庭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

例如:对于教学,该理论认为:何谓理解概念?理解了一个概念、规律,包含如下含义:(1)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正确的意象(或下位知识)(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输入,也可以通过组织和改造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意象实现);(2)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陈述性知识;(3)所有知识要素建立起了紧密的和同向非冲突的联系(奥苏贝尔称为实质性联系)。

更深入理解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产生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更多知识要素(如产生程序性知识,即能应用;产生更多下位知识或意象等)和与更大范围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点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例如对力的概念的初步理解通过(产生、提取或加工)有关的意象,如人在推、拉、提、按物体时的肌肉紧张感、弹簧测理计挂重物弹簧被拉长同时显示指针位置变化等,通过概括产生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等陈述性知识,并建立起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牢固联系而实现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牛顿三定律进一步理解了力是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则对力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核力等,对力的概念理解又会进一步深化。

何谓掌握了概念?掌握指不仅理解还要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从认知结构模型来看,首先达到理解层次,即产生了有意象和命题知识构成的一致性牢固结构,还要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强化练习、反馈改错形成完整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与该知识点的结构建立固定的联系,解决问题往往不仅需要一个单一知识点,还需要调动认知结构中其他结构单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这一程序性知识还需要与认知结构中其他知识单元间建立起牢固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