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 对教师而言,其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动作和视觉
的再现象,对在课堂中研究新东西时是十分有效的。
二、认知结构理论
► 编码系统/认知结构 ► 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或改变,即认知结构的形
成或改变。
► 学科的学习过程
“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 实际教学中,唤起已有的有关概念外,还需提供学生不
曾了解的事例,以便使其更好的掌握该命题。
3、组合学习
当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既不产生下
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的新命题时,就产生了组合意
义。
(在组合学习中,新概念A是与已有概念B、C、D相联系的,但A
并不比B、C、D包摄性更广些,或更具体些。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
这条原理是奥苏 贝尔整个理论体 系的核心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
(一)实质和标准
1、实质 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
的、非任意的联系。
2、标准 A、新旧知识的实质性联系 “惰性知识” B、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逻辑性联系) ► 和机械学习的比较
► 学习结构即学习事物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 学科结构及其掌握的必要性
(二)学习的准备性
“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三)直觉思维的价值
直觉思维和预感的训练 鼓励“猜想”
(四)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要使学生对所学东西有兴趣
四、发现学习
► 所谓发现学习,指不直接呈现学习任务,而只呈现有关线索, 使学习者经历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 ►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P164)
(二)条件
1、外部条件
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内部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相联系的适当知识 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三)类型
1、表征学习
学习单个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 非概括性命题 概括性陈述
二、认知同化过程
A具备某些与这些已有概念共同的关键属性。)
三、接受学习
(P178 即: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 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 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讲授教学的性质
1、内涵 以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 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 使用的目的:
(1)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可利用的固定点
(2)说明新旧知识之间的本质区别,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
别性。
► “组织者” • 陈述性组织者
作用在于为新知识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即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
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
• 比较性组织者
作用在于比较新材料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
► 发现学习的作用
提高智能的潜力
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学会“发现”的方法 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五、评价(P165)
第三节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
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 五类学习结果(P116)
► 五种学习类型所需的内外学习条件(P176)
★ 学习层级说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 重视知觉重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 苛勒的顿悟实验

“格式塔”
“顿悟”
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一个人学到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
► 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
► 对教育的影响
二、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 白鼠的学习方位实验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一)同化理论的核心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
有关观念。
“固定点”
(二)三种同化方式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 即:新学习的内容从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 性较广的概念。 ► 派生的下位 相关的下位
2、上位学习 ► 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 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 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 符号学习理论 •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预期) • 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 “认知地图” • 将S-R改为S-O-R,O是中介变量;
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
► 潜伏学习:无强化条件下进行的学习。
第二节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一、认知表征理论
► 认知生长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 表征系统: 动作性表征 映像性表征 符号性表征
2、特点 师生间的相互作用
大量利用例证
演绎形式进行 有序列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比较
(二)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
1、原则
A、逐渐分化原则
先是最一般、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 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B、整合协调原则 指如何对学生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C、序列组织原则
D、巩固原则
2、技术使用:设计先行组织者 ►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
四、评价
第四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二)学习的八个阶段
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二、学习的条件
内部条件:学习前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外部条件:学习的环境
如何安排教学内 容,如何传递给 学生,如何给予 反馈等。
★ 不同学习类型所需的内外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