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结业考试题考试形式:开卷考试,卷面分50分一、名词解释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

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

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

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

2.身体意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不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4.假想观众: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

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情感,是指青少年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爱国感、同情感、正义感、责任感等。

(2)理智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追求真理感、乐学感、探究感、自信感、好奇感、成就感等。

(3)审美情感,是指青少年对物质或精神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自然美感、艺术美感、科学美感、自我美感。

(4)生活情感,生活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活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自强、幸福、感恩、快乐、平静、希望、乐观等。

(5)人际情感,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如乐群感、亲密感、归属感、宽容感、合作感、信任感等。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

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

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

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及途径。

10.同一性延缓: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借口,青少年在做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迟迟不做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

即,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B.增多C.不变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B.胆固醇C.五羟色胺D.激素3.进入(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初期D.成年期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C.相互的观点采择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B)。

A.幼儿期B.青春期C.儿童期D.青年期三、填空1.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认知过渡和社会性过渡三个方面2. 初二时期是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过渡的转折时期。

3. 青少年自我中心的解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来,而不把自己的观点当作绝对真理。

4. 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增强,开始能够理解亲密和忠诚等词语的含义,友谊的质量发生变化。

5.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是青少年期所要解决的主要心理社会任务。

6. 同伴关系是满足青少年社会交往需要、安全感、亲密感的重要源泉。

四、判断正误1.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

(×)2.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记忆已占绝对优势,具体记忆则完全消退。

(×)3.青少年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下降,与同伴的亲密关系提高。

(√)4.道德教育应该依据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顺序而展开。

(√)5.在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中,个体才得以检验自己的思想、体验冲突、协商不同的社会观点。

这些同伴互动经历使得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得以发展。

(√)五、简答1. 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答:首先,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可以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其次,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象的转变,这会继而影响其行为。

最后,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这会进而引发别人与该青少年交往方式的转变。

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社会对这种身体变化的评价和态度而间接发生作用的。

青春期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并不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解释,在与青少年对他人反应的理解,以及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模式的认识。

2. 简述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1)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①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②思维的深刻性日益提高;③思维的创造性日益增强;④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增强。

(2)青少年逻辑思维的发展①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②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③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3)青少年思维监控的发展(4)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 为什么说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答: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等,与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认同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经常会说他们继续去学校的原因是要与朋友们在一起或是想接近他们迷恋的某个人。

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为上学给出这样的理由是正常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轻松的性别表达方式以及借助友谊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需要。

对自我同一性的追求还表现为,青少年会努力地去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对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

在整个青少年期,学生会与他们所崇拜的媒体人物的外表和行为竞争,也会与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处的朋友团体里的成员竞争。

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对青少年期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因此,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其人格发展的核心。

4. 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答: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

第一,教育者的言行一致。

教育者的行为就是其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的意义的最好例证。

第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第四,获得社会反馈。

学生在集体中的行为经常会受到舆论的褒贬和教育者的奖惩,这种社会反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按道德准则行动的动机;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学生传递了关于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当学生看到自己因做出利他行为而赢得全班的尊重时,他就会对执行道德规范的必要性深信不疑。

论文: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的人格的培养马金梅【摘要】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把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最主要的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

【关键词】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意义;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

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

积极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特别是在中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人格概念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它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

因此,人格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