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原文: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
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
这块岩石本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回曲折,即使路上过了两夜,还能望见这东西。
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
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1]原文: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⑩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⑧,始极其浓媚⑨。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⑩,安可为俗士道哉!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马说》原文: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
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
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
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
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
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自此,叔父视犬如亲译文:有一次,张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
他的叔父骂他:“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
张元乞求不要丢弃它,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
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
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
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
所以要把它收养了。
”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
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不能走了。
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得不停叫着。
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找到了叔父。
马上把他送去医治,没过一天就痊愈了。
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原文: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
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犬亦饥虚,起行盗食。
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①益阳:地名。
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
③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
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
⑥犹:仍然。
译文: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
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
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
狗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
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传-明史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
”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
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译文】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
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
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
”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
”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
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
”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原文: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译文:王羲之常常仰慕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小石潭记》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xiu)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翻译: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一尺,有的地方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
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
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岳阳楼记》原文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
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
(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他想得到一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狗)。
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
猎人自己思考,岂不是我努力耕作获得的钱就可以买好狗了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种田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全部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