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肱指数(ABI)

踝肱指数(ABI)

踝肱指数(ABI):最有效最准确的外周动脉疾病早期诊断方法
作者:Helen Saul
德国Karlsbad-Langensteinbach医院的Curt Diehm教授在2007ESC年会电话会议上称,全科医疗护士进行五分钟的检查就能发现高危死亡患者。

踝肱指数(ABI)是目前最有效、最准确和最可行的PAD检出方法。

它快速、简便、无创,且经济有效。

在全科医疗中必须检测ABI,以发现高危患者。

对臂部和腿部的血压进行比较就可得到ABI。

德国ABI流行病学试验(getABI)显示,ABI 可以检出与有症状周围动脉疾病(PAD)同样危险的无症状PAD。

这项流行病学研究于2001年发起,目的是检验ABI的准确性,并量化为症状PAD的危险因素。

研究包括6880名非选择性患者,年龄65岁及以上,均来自德国344个初级保健诊所。

研究发现,ABI小于等于0.9(胫前或胫后动脉BP/肱动脉BP)识别PAD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50%。

Diehm 说,这比乳房造影用于乳腺癌或PSA用于前列腺癌的效果还要好。

在总体研究人群中,ABI检测异常者占20.8%,但大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这种无症状的PAD与有症状的PAD具有相同的危险性:两者的心血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

PAD本身就是很强的独立的死亡预测因素:PAD的五年全因死亡率在有症状患者中为24%,在无症状或体征的患者中为19%。

目前关于PAD的AHA/ACC指南和TASC II均指出,抗血栓治疗仅用于有症状的患者。

Diehm说:“我们必须尽快改变这些观点,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你患病,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提前10年死亡。

所以,必须进行最佳的二级预防。

”Diehm认为,目前患者并没有得到充分治疗,仅有56%的患者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23%的患者接受了他汀类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剂是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最佳治疗,但也只有25%的患者接受治疗。

他说,β受体阻滞剂并不是PAD的禁忌,而很多人仍这样认为。

荷兰Don Poldermans指出,仅少数PAD患者没有其他合并症,需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多数器官受累是无症状的,要对主动脉瘤、颈动脉疾病和冠状动脉进行筛查。

”Poldermans 也强调了PAD患者治疗的必要性:“我们都知道,这些患者将从治疗中获益,但我们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个问题。


检查前,病人休息5~10分钟,室温下,仰卧位,分别置12×40cm的袖带于双上臂,用8Mhz 多普勒探头于肘部肱动脉处获取信号,测得双侧肱动脉收缩压(BSBP),取两者中的高值,置相同的袖带于踝部,用多普勒探头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处获取信号,测得踝动脉收缩压(ASBP),取其高值,ASBP高值/BSBP高值即为ABI
首先,踝肱指数的定义是指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力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标准是:当被检查者仰卧,并充分休息后,ABI正常者超过1.1。

偶有动脉狭窄者ABI超过1.0。

ABI 低于1.0要高度怀疑动脉病变;正常人极少低于0.92
再者,具体方法是:将气体袖带绕于踝部,多普勒超声探头置于足背或胫后动脉处,测取血压。

正常人群,这两个部位压力差不超过10mmHg。

压力差大于15 mmHg,提示低压力动脉近段有狭窄或闭塞。

用这个部位中高的压力数值作为踝压。

偶尔,胫后和足背动脉处都没有探及多普勒信号。

此时,可用置于足部或足趾的容积描记器来测定踝压。

踝肱指数(ABI)测定
发表者:孙蓬(访问人次:2121)
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一侧肢体的最高踝部压力与最高的肱动脉压之比。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孙蓬
患者仰卧,用12 cm×40 cm气袖分别置于双侧踝部及上臂,用多普勒听诊器协助测取足背或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肱动脉收缩压,两者之比即为踝肱指数。

正常时ABI ≥0.97。

0.97~0.9为临界值,临床上可无或仅有轻微缺血症状。

踝肱指数<0.9可出现明显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或坏疽。

踝肱指数可提示患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低于0.6即可有静息痛。

另外,踝部灌注压亦是反映肢体存活的重要指标,一般>6.67 kPa(50 mmHg)可以满足末梢肢体的灌注,<4.00 kPa(30 mmHg)时,则坏疽可能大。

一般情况下,踝肱指数能大致反映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但在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壁广泛钙化,当气袖内压力超过动脉压时动脉仍不能关闭,所以测得的压力明显升高,踝肱指数也会相应升高或正常,即造成假象。

某些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病变,肱动脉压可能降低,也导致踝肱指数升高或正常。

Fontaine分类法
Ⅰ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

但是,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Ⅱ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根据行走后出现疼痛的最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分为:Ⅱa,>200m;Ⅱb,<200m。

患肢皮温降低、色泽苍白更为明显,可以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等现象。

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Ⅰ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Ⅲ期:以缺血性静息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剧烈且为持续性,夜间更甚,迫使病人屈膝护足而坐,或辗转不安,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

除Ⅱ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浮肿。

动脉已有广泛、严重的狭窄,侧支循环已不能代偿静息时的血供,组织濒临坏死。

Ⅳ期:症状继续加重,患肢除静息痛外,出现趾(指)端发黑、干瘪,坏疽或缺血性溃疡。

如果继发感染,干性坏疽转为湿性坏疽,出现发热、烦躁等全身毒血症状。

病变动脉完全闭塞,踝/肱指数<0.3。

侧支循环所提供的血流,已不能维持组织存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