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构成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节日中,传统文化也得到最大的体现。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最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时,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不过还是有一些相同的,比如春节时,大多数地方都会吃“元宵”,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当然其实元宵会一直吃到元宵节。
另外在春节时,大多数人家都会贴春联。
春联都是红色的,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额外提到一点,传统贴春联是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也是从右向左读,不过新中国成立后,阅读习惯改变了,所以上左下右也可以,横批也变成从左到右,但如果两种混用,就显得不太文明了。
关于春节,还有一个传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
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
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
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这就是过年的来历了。
除了春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的传统节日。
而每一个不同的节日,也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内涵。
显然只注意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是不够的。
下面我就举两个例子来探讨一下。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名老人节、登高节。
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故名曰“重阳节”。
这是其中的一个传统文化。
此外,重阳节本是在秋收之后祭祀天帝、祭祖的节日,在先秦之前就已有源头可寻。
而其的目的是为了感谢天帝与祖先的恩德,并保佑年年可得丰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古代的诸多活动都是围绕着农业与丰收进行的。
而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从这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这也是从先秦庆祝丰收的习俗之中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诗《与杨府山涂村众老人宴会代祝词》:“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
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从那时起就有了宴会、饮菊花酒、祝健等活动。
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求长寿、重视孝道的传统文化,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衍生出了尊老爱幼等一系列传统文化。
重阳节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有开始时候庆祝丰收的寓意了,而更多的变成了一个孝敬长辈的节日。
从中可以发现,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农业及丰收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如精神层面上的尊老与孝道了,可见传统文化与社会水平息息相关,但有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能长久地保存下来,可能这种意识与感觉越来越弱,但精华的所在永远不会消失。
我相信传统节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会随着人们认知水平及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而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但其中不会改变的一点就是,人们会利用节日来保存美好的精神,取精华而去糟粕,生生不息的发展。
(部分内容参考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