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为乙类传染病,使列入法律的法定传染病达39种,其中甲类2种 ,乙类26种,丙类11种。 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 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如果先要报批、公布才 能实施,难免贻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法律特别授权,这三 种乙类传染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六:严防医院成为传染源 医院不得拒收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暴发,医院往往容易成为传染源。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 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 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 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 对于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 、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法律 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将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降级 、撤职、开除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处分处罚。
类传染病。
• 三:建立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制度 隐瞒、谎报、缓报 者将受惩处
• --传染病疫情报告遵循属地原则,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 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时应当遵 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在规定的时限内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增加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 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 疗机构通报传染病疫情以及监测、预警的相关信息。
八、传染病病人权利受保护 个人隐私受尊
特殊规定
• 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措施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炭疽中的肺炭疽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预防接种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
常规报告 甲、乙、丙三类共37种 传染病发病、死亡 病原体型别、特征 媒介生物种类、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 人群免疫水平、人口资料 疫情研究、防疫措施评价
哨点监测 艾滋病、流感监测哨点 慢性病监测哨点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1980年消灭天花 1988年启动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 2001年发起终止结核病活动 2010年消灭麻疹活动
• 二:艾滋病虽降级管理 但仍受到“重点关照” • 传染病防治法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
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治艾 滋病的传播。 这部法律还将原来丙类传染病中的肺结核 、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将原来乙 类传染病中的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调整为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总则 传染病预防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疫情控制 医疗救治 监督管理 保障措施 法律责任 附则
➢ 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制度 ➢ 完善了传染病疫情预报、通报制度 ➢ 完善了传染病暴发时的控制措施 ➢ 强化了对早期发现的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救治措施 ➢ 强化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尤其是严格控制
五:疫情控制更加具体 隔离有了法律依据
• 修订后的法律,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发现病人和疫情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对于甲类疑似病人, 过去只规定“医学观察”,现规定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 隔离治疗;对于甲类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 接触者,也规定了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的措施。
• 法律还增加授权,可以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控制 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禽家畜,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 途径。 法律还增加条款,对患甲类传染病死亡后的尸体 处置,以及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污染的 物品的使用、出售和运输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的传播 ➢ 加强了传染病防治的经费保障
▪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律制度
▪ 预防接种制度 ▪ 传染病监测制度 ▪ 传染病预警制度 ▪ 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 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 控制与应急处理制度 ▪ 保障制度
传染病防治法变化
• 一、非典、禽流感、甲型流感列入乙类 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 我国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体扩散 • 2004非典疫情在北京再现,源于实验室疏于管理。 • 按照法律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
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 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 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 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结核控制目标
WHO 2001年发起全球“终止结核”活 动
• 2005年全球TB感染者75%得到诊断 其中85%被治愈
• 2010年全球结核病负担下降50% • 2050年全球结核病发病率降至1/100
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控制策略 二.预防控制措施
一、策略
• 预防为主 • 传染病的监测与法制管理 •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预防为主
• 针对易感人群 健康教育 免疫预防
•针对传染源 及时发现 严格管理
. 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综合性卫生措施 爱国卫生运动 改善卫生设施 饮水、食物卫生管理
预防性消杀灭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 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七:乙肝携带者等不再受歧视 法律给予平等地位
•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 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同时 法律也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 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 病扩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