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宣传工作的难点及对策黑龙江经济报刘纯检察宣传属于法制宣传的范畴,也是整个检察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检察宣传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
“四个为难”和“四种现象”认识上对检察宣传普遍感到有“四难”。
一是兴趣难培养。
检察机大部分干警,对宣传工作要么能力有限,要么兴趣不大,认为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正业”,不愿意在宣传上花心思。
二是内容难掌握。
总觉得工作平平淡淡,没什么值得宣传研究的,选不好角度,抓不住要点。
三是时间难调配。
基层院工作任务繁重,除了大量的业务工作外,还有政治学习、业务培训等诸多工作,整天忙忙碌碌无暇他顾。
四是效果难显现。
有的同志费心费力写出了稿件,但由于思想性、时效性等原因没有被媒体采用,也挫伤了撰稿人对宣传工作的积极性。
在实际检察宣传中,存在“四种现象”。
宣传工作“独角戏”。
基层院没有专门的宣传机构,一般宣传工作都由办公室或政工科承担,由一二个人承担组稿、修改、联系媒体等具体工作。
而这些人员往往还担负着单位和部门综合性文字材料及政务等工作任务。
部分干警存在重业务轻宣传的错误认识,使宣传工作成为办公室或政工科或者某个具体负责人唱“独角戏”,其他部门、其他人事不关己,应付了事。
宣传途径“一条道”。
时常听到搞宣传工作的作者们讲:有关检察职能和队伍建设的题材,不少媒体认为不是社会热点,采用的兴趣不高,但领导们往往看重这些;对于检察机关办理的职务犯罪侦查案件,社会关注度高,而我们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提供给媒体,能报道的案件一些媒体在编辑时往往刻意突出案件本身的曲折离奇,而淡化了检察机关的工作和作用。
检察宣传在许多干警的头脑中还是写稿件、上报纸,在宣传方式和渠道上存在误解,认为检察宣传仅指新闻工作,就是撰写通讯报道向媒体投稿,主要依靠图片、宣传单、报刊等传统载体进行检察宣传。
宣传内容“老三样”。
宣传的内容不深不新不精,一般宣传的内容不外乎:重大案例、好人好事、工作会议三种。
通过案件介绍案件,或一事一人的报道,深度不够、影响不大,达不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部分宣传质量不高,高级别文章不多,省级以上主流媒体采用的宣传稿件数量屈指可数,个别干警仍没有认识到检察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把宣传调研工作撂在一边,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宣传机制“草班子”。
没有建立完备的检察宣传机制,主要依靠干警个人的自觉性或领导的督促。
检察宣传的长期机制没有形成。
宣传工作往往因人而异,部门领导、分管领导重视宣传工作,部门的宣传工作就能搞好,如果领导不重视,就没人管了。
有时为了配合一些重大的工作部署开展专项宣传,如举报、查处渎职犯罪、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题宣传,除此之外日常的宣传没人重视,造成一些鲜活的宣传素材白白浪费。
实施“五个工程”建议基层检察院宣传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提升人员素质。
实施“扶持工程”。
检察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干警积极参与,检察宣传工作才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院领导尤其是检察长要对检察宣传工作高看一眼、亲管一层、厚爱一分,做到政策上有所倾斜、经费上给予保障、常抓不懈。
在领导责任制方面,要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鲜明格局。
二是在指导上加大投入。
领导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原则性指导、检查,更主要的是为宣传工作排忧解难,以增强与检察宣传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而不仅仅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完成宣传任务。
三是在协调上加大投入。
检验一个检察长是不是重视检察宣传、领导工作是不是到位,主要应当从四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有没有把检察宣传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年度或每一重要时期对宣传工作有没有作出部署;二是上级院有关宣传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有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对检察机关的性质、职能,检察工作的重大部署、成就,以及本单位的工作亮点、先进典型的宣传是否充分到位;四是当地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对检察宣传工作是否满意。
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可以全力开创检察宣传工作新局面。
实施“能力工程”。
就目前大部分基层检察院检察宣传队伍现状而言,检察宣传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队伍青黄不接,在新闻宣传方面客观上与担负的宣传任务以及与媒体专业人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检察宣传的需要。
因此,检察宣传队伍的培训制度化势在必行。
要着力培养提高检察人员的宣传能力,包括对各类宣传活动的主导、指挥、策划、组织能力;对检察新闻资源的发现、思辨、识别、提炼能力;对检察宣传装备的使用以及对图文声画等各种稿件和资源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对检察新闻稿件资源加工、纠偏、重朔、综合、优化能力;对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行为等各种导向和各种事实、各种提法、各种表述准确性的把关与审核能力。
在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发现、培养复合型检察宣传人才,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发挥宣传骨干领头雁的作用;在为宣传工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的同时,给他们交任务、施压力、加担子,培养宣传骨干的责任心、使命感。
实施“全员工程”。
只有将各个业务部门和广大干警充分发动起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才会出现“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
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
要对各部门规定检察宣传稿件撰写数和采用数,提出明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每半年考核一次。
每名干警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完成检察宣传工作指标,主管检察长、部门负责人在组织抓好分管负责工作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检察宣传任务负责,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实行月通报制度,每个月将各部门完成工作情况予以通报;三是实行联络员制度。
在各业务部门明确一名通信员,每二个月召开一次通信员会议,分析问题、交流情况、培训指导,延伸工作触角;四是开展优秀评选活动,表彰先进,鞭策落后。
实施“激励工程”。
可以制定《检察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健全完善宣传工作制度和机制、促进宣传队伍建设、重视宣传经费投入、发稿数量与质量并重、严格宣传纪律等“软指标”细化成“硬任务”,实行百分制考核。
对应该撰写多少稿件以及哪一级采用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奖励都作明确的规定,并且对成绩突出的干警加大物质和精神奖励力度。
另外,检察宣传是信息传媒科学,离不开必要的电脑、摄影、摄像等装备设施。
因此,应重视检察宣传硬件建设,落实宣传专项经费,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使检察宣传工作手段现代化,进而促进检察宣传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实施“精品工程”。
在工作程序上,注重抓好“三个环节”,即:认真抓好素材的收集、撰写和编发工作。
一是认真收集。
走出可写的素材不多的思想误区,转换思路,在做到“有事必写”的同时,注重挖掘队伍建设、执法监督、创新机制、保障质量等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综合素材加以整理。
二是认真撰写。
形成质量较高的宣传材料,拓展广度和深度,既防止检察宣传资源的沉淀,又提高检察宣传的质量。
三是认真编发。
在撰写宣传材料时,注重认真把好发稿程序,规定检察宣传稿件起草完毕,须经主管检察长签字,再交政治部登记,切实保证检察宣传稿件的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在检察宣传内容上,着重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业务,结合社会和检察工作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服务检察业务,推动检察宣传工作开展。
采取“五多”写新闻在实践工作中,应用“五多”捕写新闻。
多采访。
大家之所以感到写东西头痛,原因就是没有采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你感到头痛的时候,不妨找到所要写的单位或个人去了解一下情况,调查掌握一大堆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后,你就可以给文章命题和安排文章的结构了。
笔者从来都是先写文章,后起标题。
多摸索。
思考是最好的老师。
比如有的消息,先是一个小故事或小细节,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导语,然后才是消息的展开。
写消息必须做到迅速及时,真实可靠,新鲜活泼,短小精悍。
消息比较讲究时效,如三八妇女节的稿子,在其他时候就很难被采用。
还有新闻稿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新”字,如工作中的新经验、新风尚、新鲜事等。
多练习。
文章是练出来的。
写稿一方面要对主题进行反复提炼,反复推敲,看看是不是符合当前的形势,符合时代的主旋律,符合文体特点,符合表现材料的需要;二是要看材料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是否表现主题,是否是文章多余材料和无关的材料,是否与工作大局协调,尤其要防止泄密问题的发生。
涉及具体人、具体事的稿子,一定要与当事人见面,人家认为不妥的,一定不要写。
多练还要注意对文章的语言反复推敲,尤其是新闻稿件,要达到多一“字”显多,少一“字”显少。
多品读。
在闲暇时候、工作之余,多读一些文章,仔细琢磨人家的写法、人家的思路、人家的点子。
工作在检察院的同行们,不妨看看《检察日报》二版头条的稿子,一般是反映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反映检察工作新举措的,这些稿子不仅写得好,而且展现着整个基层检察工作的亮点,最能开启我们写作的新闻“嗅觉”,让你开阔眼界;在多读的过程中,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特别是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落要注意记下来,经过长时间积累,写文章也就有话说了。
多修改。
文章是改出来的,从其他同志那里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建议,有的同志能帮你找出错别字,有的同志能帮你提出语法方面的问题,有的同志能帮你纠正一些文理方面和引用事实方面的错误,如果这些缺点你都克服了,文章就基本算一篇好文章。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求人,根据笔者的经验,写好的文章先放在那里,等第二天自已重新再看时,就知道该修理改哪里了。
总之,写作是一个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