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
学好语文,不但对学好其他学科
十分必要,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四有”新人,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要真正把语文学好,单靠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
远远不够的。
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呼唤多功能人才的今天显得尤
其重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
浅的看法。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
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
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
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
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
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培养自学能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仅有科学的方法而无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浓厚
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够的。
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
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
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
这当
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
进去。
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把他们从“乐嬉游”引导到学习上来,使一般的好
奇心发展为求知欲。
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要我学”为“我要学”。
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我们说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绝不是说可以撇开语文教学目的于不顾,
而一味地说笑话,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造情境让学生领略,不断地获得新的规律性的
知识,这样学生就会经常处于好景在前的心理状态之中,就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遇
到难题也非攻克它不可。
这就是“不教”的开始了。
三、启发思维,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托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能力的人根本就谈不上具备自学能力。
因此,要培养
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
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
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兴趣要激发,思维更少不了启发。
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善于“质疑”,激起学生
心中探索问题的波澜。
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致力于问的艺术,必须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
包含着矛盾,因为思维是从矛盾开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思考。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
不假思索就能随口答出,就难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所提问题也就失去了价值。
倘若提出
的问题超脱学生的实际,学生就会茫无头绪,起不到引起积极思维的作用。
因此,提出的问
题要有适当的难度,把“果子”挂在适中的地方,既不举手可摘,也不高不可攀。
这样,学生
才会跃跃欲试,越跳越高,摘取挂在更高处的“果子”。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
说的是学生的能力
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
取得“习之功”。
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
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
训练
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
离开了
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综上所述,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始终存在着两个侧面,而学生是主要方面,教师的一切
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因此,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人。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什么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严格训练都会重
蹈旧辙,走回“灌注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培养自学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四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既深且博的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储存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能
力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
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
这是新时期
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