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 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 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 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 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 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 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 会把事情弄糟。
【成语】: 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 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 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 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吕氏春秋· 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 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成语】: 买椟还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 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 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 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成语】: 望梅止渴 【拼音】: 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 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有一次曹操带兵在外行军,一时找不到取水 的地方,士兵都渴极了,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个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 渴。”士兵听了,一个个都流出了口水,暂时止住了口渴。
【成语】: 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 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 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 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 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 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 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 荒芜。
【成语】: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 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 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 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 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 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 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 了!
【成语】: 自相矛盾 【拼音】: zì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 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 刺穿;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 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 题。
【成语】: 纸上谈兵 【拼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解释】: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 为现实。 【成语故事】: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 “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 也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后来赵括果然 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 死了。
【成语】: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 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 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 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 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 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 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 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 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 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 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 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 溜走了。
【成语】: 亡羊补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 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故事】: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国土比较大,国势比较强,可是传至襄王,宠信佞臣,一意贪图享受,朝 政一天比一天紊乱。有一位大臣庄辛,忠心耿耿,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楚国已经伏下了严重的危机, 十分担忧。有一天就向襄王说:“大王的四周有州侯、夏侯、鄢陵君和寿陵君这四个人,大王一味宠 信他们,受了他们包围,整天陶醉在酒里,浪费国帑,不管国家大事,这样下去,恐怕楚国难保了。”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就用责备的口吻说:“你喝醉了吧?要不然就是你老糊涂了!你看国跟国之间 互不侵扰,国内又太平无事,不知道你为什么说这些不吉祥的话?也许你要变成楚
【成语】: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故事】: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 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 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 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 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 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已学习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 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 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 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 说完就把酒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