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专题复习-----气候【考点】1.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2.气候的两大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海陆、地形等。
3.气候与人类的关系;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重难点】1.判断世界气候类型方法:(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
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
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2)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见下图)(3)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
判断指标如下:最冷/热月均温降水量mm(季节分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热带最冷月均温15°C以上>2000全年多雨热带雨林南北纬10º之间全年高温多雨750~1000夏季多雨热带草原南北纬10º-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分干湿季1500~2000夏季多雨热带季风北纬10º-回归线大陆东岸全个高温,分旱雨季<125全年少雨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30º内陆、西岸全年炎热干燥亚热带最冷月均温0~15°C之间>1000夏季多雨亚热带季风南北纬25º-35º大陆东岸夏高温多雨、冬低温少雨300~1000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º-40º大陆西岸夏炎热干燥、冬温和多雨温带700~1000全年湿润温带海洋性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全年温和湿润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下500~600夏季多雨温带季风南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夏高温多雨、冬寒冷干燥<400夏季多雨温带大陆性南北纬40º-60º大陆内部冬寒夏热、干旱少雨寒带最热月均温在10°C以下寒带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全年严寒高山高山气候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气温随高度变化2.(右图是亚欧大陆示意图)。
3.气候分析:分析产生的原因、影响地区、可以采取的措施等;4特殊天气:主要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热岛效应、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严重的水旱灾害等。
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图,能辨别各图。
【经典试题】<一>下图是“气候类型图”和“风向分布模式图” ,读图回答:(1)M图是半球季。
(2)甲、乙、丙、丁四种气候类型在M图中相应的位置分别是、、、。
(3)除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填代号,下同) 。
(4)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的是。
(5)C、D同为30º—40º N的大陆,但气候截然不同,原因是。
<二>读我国锋面雨带示意图,回答:1、按锋面雨带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次序是。
2、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出图地区季节的景象。
3、当锋面雨带推移到B图时,此时为月份,、地区进入雨季,而地区由于受的控制,形成天气。
4、当锋面雨带推移到图时,此时为月份,、闽江等河流进入汛朝。
5、当锋面雨带推移到图时,风增强南下,风便开始南撤,一个月后我国雨季结束。
6、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月至月的夏秋季节;降水的分布主要是受影响造成的。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A 长江中下游地区B 东北地区C 南岭一带D 华北地区8、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 海陆因素B 地形 C季风活动 D 陆上水域分布9.根据雨带图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C.6~8月 D.5~8月10.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北方地区时,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这幅图反映的是影响我国的季风。
该季风是由a 季风和b 季风构成。
2.在图中季节中,大陆上属于气压。
3.填出图中下列号码代表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①②③④⑤4.填出夏季风前沿雨带出现在图中下列字母位置上的时间:A 月B 月C 月5.当雨带位于C处时,我国河、河等河流的流量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6.A地区夏秋季节的降水类型是雨和雨。
7.图中C处华北地区易出现春旱,而同时作为北方地区的东北为何不易发生春旱:8.AB地区与北非撒哈拉沙漠纬度大致相同,且撒哈拉沙漠三面临海,为什么AB地区夏季多雨,而撒哈拉沙漠却降水罕见呢?9.简述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二】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
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
《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2009年12月7日--- 18日举行,会议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中国最近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中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
【精选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原因是()A.纬度高低不同 B.夏季风强弱不同 C.海陆位置的不同 D.冬季风强弱不同某地区在中、小学推行课本循环使用,一学期就少订课本3万册。
据此完成2~4题。
2.课本的循环使用,对下列哪种资源具有直接的保护作用()A.煤炭 B.森林 C.土地 D.石油3.这种资源在我国分布最少的区域是()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2006年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60亿吨标准煤,二氧化硫的排放达1.15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3。
75亿吨。
下图为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国的能源消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图。
读图完成4~6题。
4.①~④所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印度、美国、中国、日本B.中国、美国、日本、印度C.美国、印度、中国、日本D.美国、中国、日本、印度5.②国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来自()A.石油使用B.煤碳燃烧C.有色金属冶炼 D.火山喷发6.四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的是()A.②① B.③④C.②④ D.④①海洋温差发电是新近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具潜力的海洋能源”,它是指利用海洋热能转化技术把深海水抽到海面,使冷水遇到海平高温水发生汽化,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美国、印度、日本等国都建有海洋温差发电站。
回答7~8题。
7.从自然条件考虑,下列国家中,利用海洋温差发电最占优势的是()8.温带海区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交换最活跃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二、资料分析题:(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于当地时间2009年12月7日10时40分许开幕。
据此回答1-3题。
1.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大约是()A B C D2.下列城市中的华人在上午能收看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开幕直播的是:()A.东京(约140°E,35°N)B.新德里(约76°E,30°N)C.纽约(约75°W,40°N)D.伦敦(约0°,52°N)3.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开幕时,当地的气候特点是:()A.寒冷干燥B.高温少雨C.温和多雨D.全年降水平均4.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 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二)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紧张、粮食短缺问题等等都是近年来世界关注的问题,根据下列所给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年12月9日,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冠”在蓝天的映衬下清晰可见,而到了2008年航拍的乞力马扎罗山峰顶由冰川和积雪组成的白色雪冠已经所剩无几。
材料二:乙醇汽油是一种由粮食及各种纤维加工成的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配备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
它可以有效改善油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
材料三:“可怕的全球变暖”1.根据材料三,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
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________。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C.台湾海峡的宽度D.珠峰的海拔高度3.影响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和______ 。
造成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其解决对策有:______ 。
4.下列是气候、石油、粮食之间的关系,并写出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______ 乙:______5.下列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①气候的周期性变化②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③世界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④许多国家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⑤城市光化学烟雾的出现⑥沼气的大量事业A.①②③B. ③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6.试评价大量使用乙醇汽油对经济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7.近年来,我国政府号召“节能减排”,请简要分析“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8.试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及采取的对策?9.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气候专题答案:【经典试题】<一>⑴北冬⑵C A B D ⑶甲⑷乙(5)C位于大陆西岸,是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而D位于大陆东岸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而形成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精选试题】一、1.B 2. B 3. C 4.D 5.B 6.C 7.C 8.D 9.B 10. C二、(一)1 . A 2. D 3. C 4.C(二)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3.气温降水量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4.甲:CO2大量排放乙:石油资源的短缺5.B6.不利:加剧世界粮食紧张,粮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巨大的利益刺激人们大规模开发新的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