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08 至2009 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读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论辩有感科目社会学原理姓名陈继专业社会学入学年月2008年9月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一点思考 ------读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论辩有感摘要: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提法,社会学史上有许多种。
但是经过当代社会学者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社会整体,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
而关于社会学研究基本问题的提法,是近年来才被提出来的。
围绕着如何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社会学界展开了一系列辩论。
但最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试图从这些社会学者的辩论中获得启迪与教诲,获得真知与灼见。
经过分析认为社会学不能囿于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的研究对象,而应该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针对具体问题确定研究对象,更不应该执其一段而做过多纠缠。
同时,社会学者们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分析、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提出便于操作化的方法,而不必苦苦追寻一种“理想化”的概念范畴,以此来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向前发展,使之成为“科学塔上一颗真正的明珠”。
关键词:研究对象基本问题社会学理性思考1838年10月,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社会学”一词。
针对那一时代面临的社会危机和社会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并把整个社会中的问题作为他的社会学研究对象。
至今在这已过去的170多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者笔耕不辍,勤奋耕耘于这片沃土,孜孜以求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截至目前,社会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说法。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一、以往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史上有多种提法,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主张以实证主义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基本法则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即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行动即行动遍及于一切人类的行为,只要行动者个体赋予它以主观的意义;我国学者孙本文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即“社会行为”说;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整体系统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即“社会整体系统”说等。
而综上可见,我们能把它们归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社会整体系统,二是关于社会关系,三是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对于如何为社会学研究对象下定义,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在《社会学是什么》①一书中指出了三条途径:一是历史的途径,即我们力求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家著作的研究,寻求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
简而言之,我们要问:创始人说了些什么?二是经验主义的途径,即我们对现代的社会学著作加以研究,以期发现这门学科最关心的是些什么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问:“当代社会学家在做些什么”。
三是分析的途径,即我们武断地将某个较大的论题加以划开,确定它们的范围,并将它们分别划归不同的学科。
实际上,我们是在问:“理性的指示是什么”。
围绕着这三条途径,他指出:社会学一是研究社会的,二是研究社会制度的,三是研究社会关系的。
并从这些方面对这门学科作了系统的介绍。
二、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阐述英克尔斯给我们如何定义社会学研究对象指出了三条途径,可谓意见中肯。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现实的要求,用科学的或“价值中立”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正如牛顿所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代社会学者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而把理论不断向前推进。
郑杭生和谭明方,两位站在当代社会学前沿的社会学者,在这一领域中一直坚守着,并在中外古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的观点。
这里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
一是研究对象,即是指研究和思考的标的物;二是基本问题,即是指学科研究中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点。
按照陈祖耀(1998)⑧中所说,“它是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是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
它指出了学科全部研究内容的本质联系,由它可以推导出学科的范畴体系和概念体系,学科的其它内容都围绕它而展开和取舍,都要受它的影响和制约,是学科自圆其说的关键。
简言之,它是学科的本质所在”。
单从概念来看,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能够加以区分。
而从历史上社会学家的观点来看,对社会学研究都提出了明确的研究对象,而没有进一步提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如孔德、斯宾赛的“社会问题”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说,韦伯的“社会行动”说,孙本文的“社会行为”说,费孝通的“社会整体系统”说等等。
不知是他们在研究时忽视了基本问题,还是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只要确定一个研究对象来对这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就够了。
不得而知。
笔者在这里也不想妄加推测。
但是关于社会学,现当代社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两个概念。
如郑杭生在其《社会学概论新修》②中提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并指出把这种观点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现实社会依据,以及它是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在这篇著作中,他又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也从理论层次和现实层面进行论证;另外他还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来分析了社会学对象与基本问题之间的联系,指出这是一个元问题、本问题-总问题和本问题-分问题的关系。
谭明方先生在2000年《社会科学研究》⑥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对二十年来我国社会学对象问题研究状况的思考--兼论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范畴”。
指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
而关于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这两个概念范畴,他在文章中解释到:“社会行为指的是行动主体与其他行动主体共同生活或共同从事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可能对其他行动主体造成影响的行为;制度文化则是对社会共同体中各种行动主体的社会行为可能发生制约作用的各种规则和规范形态的总称”。
并进一步论述道,社会学的学术史就是“社会行为与制度文化相互关系”的两种研究范式的历史。
指出,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社会学流派”基本主张,就是强调要把对行动主体“社会行动”的主观意图的“理解”,作为认识和解释“社会行动”的状况,并进而说明所谓“社会”状况的原因和理由。
而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流派”的基本主张,则是把对外在于行动主体的“社会事实”的把握,作为理解和说明人的社会行为的理由和原因。
而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谭明方先生在1996年第七期《社会学研究》⑦中一篇文章“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指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关于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作用的关系”。
并从六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基本问题”的意义和作用。
从以上两位社会学者的观点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是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各异的研究视角,分别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郑杭生先生是紧紧围绕社会运行的这条主线,根据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期的特点,提出了社会系统理论,即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并努力把它上升到制度化的层面,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中发生在个人周围的各种社会关系上的矛盾与问题,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谭明方先生则是从行为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对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定义,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层面。
也提出要把它们纳入制度的范畴进行考察。
并在这个制度范畴的基础上提出行动者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作用关系,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行动者个体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受它影响与约束;反之,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建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因此,他认为行动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与作用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三、郑杭生和谭明方先生关于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辩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它的研究本来就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百家争鸣。
但是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现当代社会学者都持有不同观点,这本也无可厚非。
然而,由于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都试图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较为突出的是郑杭生和谭名方两位先生的论战。
郑杭生先生在2001年第三期《社会学研究》③中的一篇文章,“也谈社会学基本问题——兼答对我的社会学观点的某些批评”。
指出“谭明方先生在1998年《社会学基本理论研究》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他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观点,并对我的有关观点多次作了评述……本文愿意就社会学基本问题与谭先生交换意见”等。
在这篇文章中,郑杭生先生进一步论证了他的观点,即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依据与理由,并对谭文中所提到的基本问题是“行动者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共同体存在与作用的关系的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指出“行动者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是两个基本范畴。
行动者,指参与相互交互作用的各种行动主体。
它不仅是指个人这种行动主体,还包括有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如各种“职业群体”、“民族”、“阶层”、“阶级”等行动主体。
从一定意义上进行研究,还包括“家庭”、“组织”、“社区”、”国家”这类行动主体。
“行动者个体”则是指“一个人”、“某一职业群体”、“某一个民族”、“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个特定阶级”,以及“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社区”、“一个国家”等。
并指出行动者个体=个人+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
但是“个人的各种集合形式”是什么呢?不正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或社会共同体吗?这样,上述公式又变为:行动者个体=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
他同时又指出,“社会共同体”又指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作为其中的各种行动者个体的交往方式,并有相应的“文化”形态对这种交往方式加以巩固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那么被谭文称为“行动者个体”所包含的“职业群体”、“民族”、“阶层”、“阶级”以及“家庭”、“组织”、“社区”、“国家”等毫无疑问也都是“社会共同体”。
因为它们无一不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并有相应的“文化形态的社会关系共同体”。
并进一步推导说:因为行动者个体=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又因为个人+社会(社会共同体)关系=社会学基本问题,所以“社会学基本问题=行动者个体的自我问题”了。
谭明方先生在2001年第六期《社会学研究》④中的一篇文章,题为“再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与郑杭生先生商榷”,指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可能只作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并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