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班别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座号 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1关于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B.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C.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南北差异不大D. 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分布差异也不大 2•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开发错误的是()A. 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着黑土、黑钙土,这些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生产力高B. 东北地区的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和三江平原的西部C. 松嫩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D. 黑土和黑钙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沼泽是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以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 粮基地。
但近年出现诸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不再垦荒,据相关知识回答 3―― 5题3•三江平原分布的沼泽属于( )A.由赤道到两极的赤道分异规律 B •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C.山地垂直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冲积形成三江平原的河流,包括黑龙江、乌苏里江和( A. 嫩江 B.松花江 C .鸭绿江 D .图们江 5•有关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B. 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C. 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两年三熟D. 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6.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B .宜农荒地多C. 土壤肥沃D .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4210.89X 10 km 。
1月份均温为一164C,7月均温为21.9 C 。
下表示意该地形区 1954年和2005 年土地利用构成情况,读表完成7〜9题。
7.该地形区是( )A .太湖平原B .山东丘陵C .三江平原D .黄土高原 & 1954年,该地形区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气温低,蒸发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9.关于该地形区耕地面积变化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化水平较低B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我国某地形区面积为 ( )③冻土广布④开发历史较短,人烟稀少C .国家对粮食的大量需求D.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发展种植业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m )”,完成10〜12题。
12•东北地区平原广大,一首诗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捆柴禾也开花……”足 见其土壤肥沃。
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 ) A •黑土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B .光热资源不足,耕地利用率低 C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碱化 D .过度开垦,土地荒漠化当地面或物体表面温度在 0C 以下时,空气中的水汽会在其表面凝结成白色结晶,称为霜。
一般把入秋后最早出现 的一次霜叫初霜,而入春后最末出现的一次霜叫终霜。
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这段时期叫无霜期。
下面是 乙两地区无霜期等值线图”(单位:日)。
读图回答13〜14题。
13•乙地区比甲地区无霜期长的原因是乙地( )A .纬度比甲地低B .地势起伏比甲地大C •海拔比甲地低D •气候的海洋性比甲地强14.关于两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和作物熟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冬小麦,一年两熟B .乙地区:春小麦,一年两熟C .甲地区:春小麦,一年一熟D .乙地区:冬小麦,一年一熟云南西双版纳农垦区和新疆石河子农垦区是我国两个著名的农垦区,前者以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后者 以小麦、棉花、瓜果生产为主。
回答15〜16题。
15.关于两垦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双版纳垦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水稻种植业B .市场是决定西双版纳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因素C .水资源不足是石河子垦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D .石河子垦区为保护生态环境今后应实行全面退耕 16.在西双版纳和石河子两垦区农业发展中,最易引发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 .土壤污染、泥石流B .森林减少、旱灾C .洪涝灾害、沙尘暴10. 对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影响最小的因素A •地形B •距海远近C .季风风向11•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①铁矿②水能③石油④森林⑤煤炭 ( )D .纬度位置(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②③④D .②④ 甲、120° 13(P (F10°甲 乙D .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粮食输岀(万吨) 2007年中国十大粮代输出宥I S7417. 黑龙江、吉林两省粮食输出量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B .耕地后备资源充足C .人少地多,商品率高D .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18•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省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B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C •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D •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给不足19•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 .南粮北运B .北粮南运C •东粮西运D •各地自给 读下列材料,回答20〜22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 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
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 涝风沙灾害严重。
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20. 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B. 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C. 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D. 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21. 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22.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读“2007年我国十大粮食输入和输出省区图,回答17〜19题。
糕您榆人(万吨)1 671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蚩徽山东湖南江曲江苏新瓏A.治理坡面B.秸秆还田C.植树造林D.沟壑治理高二地理试卷共4页第-3项、综合题23. 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省区A 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 ;河流 E 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 ,G.城市H _____________ ,I ______________ 。
(2)由图中东北地区的地表结构可看出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2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解放前,我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
材料二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三“北大荒”某农场土地利用结构图[U 耕地□林地目牧业用地□水面、园地囲其它(1) 从地形类型看,南方荒地属于 _________ ,北方荒地属于 ________ 。
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西大荒地主要是______________ 。
(2) 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 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
(4) 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
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东北农业区答案:1-10 BBDBD DCAAD 11-20DADCC DCCBC 21-22 CB23.(1)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乌苏里江;哈尔滨;沈阳;(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4.(1)丘陵平原热量条件不足水源条件不足(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
措施: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②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
东北农业区答案:1-10 BBDBD DCAAD 11-20DADCC DCCBC 21-22 CB23.(1) 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乌苏里江;哈尔滨;沈阳; ( 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4.(1)丘陵平原热量条件不足水源条件不足(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
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
(3)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有利条件: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国家政策的支持。
(4)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
措施: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侵蚀严重地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②平整土地,完善排水系统,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走产业优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