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共10分。

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2分)A.禁锢.(gù) 诘.责(jí)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B.胡髭.(zì) 黝.黑(yǒu) 一绺.绺(lǚ ) 颔.首(hàn)C.解剖.(pōu) 畸.形(qí) 诱.惑(yòu) 摹.画(mó)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 脊.背(jǐ)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 张北北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C. 贝多芬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D.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分)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这次会议规定每一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

D.湛江的亚热带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4.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

,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①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②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酡红所慑住③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④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A ③④①②B ④③①②C ④①③②D ③①②④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藤野先生》是鲁迅会议晚年生活的散文。

全文重点叙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句话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C.“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这是一个主谓句。

D.“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二、默写题(10分)6.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①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③,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⑤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⑥,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⑦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⑧范仲淹在《苏幕遮》中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三、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完成7—9题。

(9分)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①曰:“南阳无令②,其③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④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⑤,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日:“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

②.令:县官。

③其:语气词,无义。

④解狐,人名。

⑤尉:军事长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⑵解狐非子之仇.邪?()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⑷外举.不避仇。

()8.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9.请简要概括祁黄羊具有怎样的品质。

(3分)四、现代文阅读(2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10分)林徽因传(节选)张清平①1920年初夏,林徽因伴随父亲来到了欧洲。

②各处景物走马灯似的从眼前流过,各种印象叠加在了一起:巴黎街头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空气,罗马游览胜地绿色松林如波涛般望不到尽头,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法兰克福一碧如洗的蓝天上盘旋的鸽群,钟声、鸟鸣、树林、草地组成了和谐的交响,风情万种;遗址、遗迹如珍奇宝石穿成的项链,浪漫多姿;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

③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

她敞开心灵摄取吸收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杂驳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

同时,远离祖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在父亲频繁外出的时间里,孤零零的她时常想,父亲出去给别人演讲些什么呢?他讲的那些问题有那么重要吗?他怎么根本就不在意近在身旁的女儿呢?④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

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严谨的学风心怀感激。

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

她读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读丁尼生、霍普金斯、勃郎宁的诗,读萧伯纳的剧本。

刚开始,她的阅读还带有学习英语的目的,可读着读着,这些书就引领着她进入了一个令她心醉神迷的世界。

尽管其中的一些作品她早在国内就看过林琴南的中译本,可如今读过原著,她才知道那些文言的译本是多么蹩脚,简直不能传达原文的情致于万一。

徽因天性敏感细腻,文学唤醒了她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激起了她强烈的共鸣。

⑤伦敦的天气仿佛永远只有好坏两极。

春夏之际,太阳明媚而艳丽。

垂柳柔柔的枝条在风中软软地飘荡,星星点点的野花点缀着青葱绵密的草坪,一切都有着鲜明的色彩,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这时节,徽因总爱跟着女房东一同外出。

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

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

徽因拿着一本书,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

⑥在国内,徽因随着家庭的搬迁,南来北往走过许多地方,出国后跟着父亲也到过一些城市。

可只有在这里,在尽情领略了英国剑桥脱尽尘埃的景色后,她才恍然觉察,那的碧草、的流水、的睡莲、的朝晖晚霞,好像可以随着空气、星光一起渗透进人的灵魂。

⑦她想起小时候住在祖父家,看过好多宋元名家的山水画。

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画卷上,总是画着那么雄奇的山川,那豆大的房舍和米粒大小的人物。

如今她懂了,人在自然的怀抱里真是很小,小到只想变成一株草、一朵花、一滴露珠。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

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⑧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

【相关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曾参与国徽设计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10.第⑥段横线上填写的词语依次是()(2分)A.潺潺奔涌无边青青明艳灿烂窈窕玲珑B. 无边青青窈窕玲珑明艳灿烂潺潺奔涌C. 无边青青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明艳灿烂D. 潺潺奔涌窈窕玲珑无边青青明艳灿烂11.第②段画线句“古老而迷人的欧洲像是一幅色泽古黯的织锦,散发着久远的高贵的气息”,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12.第③段中提到“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的感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2)(2分)13.第⑦段“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句中“这样的眼光”具体指的是。

(1分)14.结合本文内容和相关链接,我们知道,林徽因的成就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请归纳一下都有哪些因素?(2分)(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15--18题。

(14分)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铁凝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

她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的。

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

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成熟、漂亮起来,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气。

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

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么点可笑。

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老师(我母亲姓徐)。

他们知道这正是徐老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

可是我母亲退休了。

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别人她的退休。

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嘛,又累又乏又耗时间。

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

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

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

试想,对于一位年过60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

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

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

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

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

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

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每次望着母亲找到一个座位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情,我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

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

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了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

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