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故事15 第1篇:宽容的故事(一):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早在半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我的教育实践中,让它们发挥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正因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正因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宽容的智慧: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体现了宽容的魅力,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
宽容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宽容,更需要给宽容一生存的空间,让宽容"复活"。
俗语说:过犹不及,有时候制约太多、束缚太紧,反而不利于发展。
宽容的故事(二):宰相肚里能撑船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之后,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宽容的故事(三):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管鲍之交管仲是春秋时齐国人,长得相貌堂堂,他博古通今,有经邦济世的才能。
年轻时,与鲍叔牙一齐做生意,赚了钱分帐时,管仲总是多拿一些。
大家都很生气,鲍叔牙说:"管仲不是一贪小便宜的人,他多拿是正因家里穷,我是心甘情愿让他多拿的。
"之后,管仲参了军,每次打仗都缩在最终面,撤退时又跑在最前面,别人都骂他是胆小鬼,鲍叔牙出面制止别人的耻笑,说管仲之所以这样做,是正因他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
管仲听了这些话,十分感动,说:"生我的是我的父母,而能真正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从此以后,他们俩结成了生死之交。
却说齐襄公有两儿子,大儿子叫纠,母亲是鲁国人;小儿子叫小白,母亲是莒国人。
管仲对鲍叔牙说:"齐襄公死后,继承王位的不是纠就是小白,我们俩此刻分别去给纠和小白做教师,到时不管他俩谁做国君,咱们俩都相互推荐。
"宽容的故事(四):恕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教师,有没有一字,能够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
”“恕”,用今日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宽容的故事(五):婚姻往事一位老妈妈在他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向来宾道出了她坚持婚姻幸福的秘诀。
她说:"从我结婚那天起,我就准备列出丈夫的10条缺点,为了我们婚姻的幸福,我向自我承诺,每当他犯了这10条错误中的任何一项的时候,我都愿意原谅他。
"有人问,那10条缺点到底是什么呢?她回答说:"老实告诉你们吧,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条缺点具体地列出来。
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让我气得直跳脚的时候,我立刻提醒自我:算他运气好吧,他犯得我能够原谅的那10条错误当中的一。
"这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的漫漫旅程中,不会总是艳阳高照,鲜花盛开,也同样有夏暑冬寒,风霜雪雨。
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如果能像那位老妈妈一样,学会宽容和忍让,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在人生中,宽容实在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
互相宽容的朋友必须风雨同舟;互相宽容的夫妻必须白头偕老;互相宽容的世界必须和平美丽。
我们,都不妨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宽容的故事(六):拿破仑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养成了宽容他人的美德。
作为全军统帅,批评士兵的事经常发生,但每次他都不是盛气凌人的,他能很好地照顾士兵的情绪。
士兵往往对他的批评欣然理解,并且充满了对他的热爱与感激之情,这大大增强了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成为欧洲大陆一支劲旅。
在征服意大利的一次战斗中,士兵们都很辛苦。
拿破仑夜间巡岗查哨。
在巡岗过程中,他发现一名巡岗士兵倚着大树睡着了。
他没有喊醒士兵,而是拿起枪替他站起了岗,大约过了半小时,哨兵从沉睡中醒来,他认出了自我的最高统帅,十分惶恐。
拿破仑却不恼怒,他和蔼地对他说:"朋友,这是你的枪,你们艰苦作战,又走了那么长的路,你打瞌睡是能够谅解和宽容的,可是目前,一时的疏忽就可能断送全军。
我正好不困,就替你站了一会儿,下次必须留意。
"拿破仑没有破口大骂,没有大声训斥,没有摆出元帅的架子,而是语重心长、和风细雨地批评士兵的错误。
有这样大度的元帅,士兵怎能不英勇作战呢?如果拿破仑不宽容士兵,那只能增加士兵的反抗意识,丧失了他本人在士兵中的威信,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宽容的智慧:宽容是一种艺术,宽容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的举措。
在短暂的生命里学会宽容别人,能使生活中平添许多欢乐,使人生更有好处。
正正因有了宽容,我们的胸怀才能比天空还宽阔,才能尽容天下难容之事。
宽容的故事(七):香烟故事有一次,几哥们一齐去一朋友家看球。
男人看球,总离不开香烟。
直到球赛结束,才发现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抽了三盒烟。
朋友的妻也一向在旁边陪着我们。
可是,她竟然什么也没说。
只是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打开窗子,让新鲜的空气进来。
我们觉得很奇怪。
你怎样就不管管他和我们这么抽烟?一哥们儿问道。
朋友妻微微一笑,说:我也明白抽烟有害身体健康,可是,如果抽烟能让他欢乐,我为什么要阻止?我请愿让我的丈夫能快欢乐乐地活到60岁,而不愿意他勉勉强强地活到80岁。
毕竟,一人的欢乐不是任何时候或者金钱能够换来的。
我们再看到这朋友的时候,他已经戒烟了。
问为什么,他憨笑着说:她能为我的欢乐着想,我也不能让自我提前20年离开她呀。
宽容的故事(八):总理轶事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
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样明白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的故事(九):六尺巷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
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
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
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立刻把墙让后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构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确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宽容的故事(十):佛家禅语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我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我们能够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境,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宽容的故事(十一):李斯特义收学员有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我是李斯特的学生。
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此刻姑娘面前。
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终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此刻已是我的学生。
你能够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终一节目,由教师为学生演奏。
"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终一曲。
宽容的故事(十二):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期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立刻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宽容的故事(十三):宽心丸天津作家冯骥才是很会为自我宽心的人。
有一次,家中失窃,很多贵重物品被洗劫而去。
冯骥才检查过后,发现自我所藏的字画还是“漏网之鱼”。
于是他坦然一笑,说:“那贼并非行家。
”五、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期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立刻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
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
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两家人和睦相处,邻里行人都方便,大家给这条胡同取名“仁义胡同”。
宽容的故事(十四):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宽容的故事(十五):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明白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
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
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明白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先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
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
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