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之类型辩证法之类型.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唐君毅〈辩证法之类型〉一﹑谈辩证法之不能否证形式逻辑与归纳法二﹑辩证的思维之立根处三﹑特定概念与事物之矛盾之辩证法四﹑事物具内在矛盾之辩证法五﹑对抽象概念之思维之移转之辩证法六﹑二律背反之辩证法七﹑综合“正”“反”为“合”之辩证法八﹑正反相销归实之辩证法九﹑思想概念之规定与生活或生命主体心灵主体相对反之辩证法十﹑于具负价值之事物认识其正价值之意义之辩证法一﹑谈辩证法之不能否证形式逻辑与归纳法我今天讲辩证法,是感于辩证法是一流行的时髦名词,如今日为中共之政权之哲学基础,即称为方法;或成为视“事物为正反二面所合成,事物之变化恒为正面转至其反面者的一种宇宙观人生观或历史观”;或成为“视我们论说之所对者是正亦是反,非正亦非反”之一种观点。
总而言之,辩证法不同于一般形式逻辑之“说是即是,说非即非,说正面即正面,说反面即反面”,乃由正到反,由说是到说非,或于是处说非,因而是者可兼为非,而“非是”亦可兼“非非”者。
故辩证法可视为不同于形式逻辑之另一种逻辑之理论,亦可视为一种对存在事物的法则之论法,一种哲学上之存在论的学说或观点。
将辩证法视为一逻辑理论者,有人亦想以之否定或代替“形式逻辑”。
持此说者谓:形式逻辑中之思想律,依于“说是即是,说非即非”,故“是者是而非者非”,而主“A是A,A非非A”;辩证法不同于形式逻辑,可“于是处说非”而“主A 是非A”,故二种逻辑根本相反。
又说此二者之不同可归到“形式逻辑乃以事物为恒常不变的,而辩证以事物为变动无常的”。
但实在上,我们今都知道,纯粹的形式逻辑,根本不讨论实际事物是否恒常不变。
现在的学术界,大家都几乎公认,形式逻辑只讨论命题之形式的构造,及如何由一类之命题,有效的推出另一类之命题等等问题。
形式逻辑中所谓思想律中之同一律、不矛盾律,可分别以“A是A,A非非A”表示,亦可分别以“如P则P,如P则非非P”表示。
依后一表示,同一律只是说“如一命题P是真的,则P是真的”;不矛盾律只是说“如P是真的,则『P是假的』是假的”。
依前一表示,说A是A,A非非A,亦不是说“我们以A指一东西时,此A永远不变”,乃只是说“如一个东西是A,则它是A,或是A者是A,如人是人”。
此人是人之意义,不是说“人不会死,以化为非人之土壤”,而只是说“若是人,则是人,或是人者是人”。
当此人化为土壤时,则土壤固不是人,但“是人者是人”之一语中,并未说人不能化为土壤。
人之化为土壤,亦不能否定“是人者是人”之一语,因而亦不能否定“A是A”之思想律,连带亦不能否定“A非非A”之思想律。
在人化为土壤时,我们说土壤是土壤,非非土壤,此便乃是依于“A是A及A非非A”之思想律。
故所谓同一律、不矛盾律之思想律,即“是者是而非者非之律”或“是是非非”之律。
人在思想言说时,无时不在“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亦即无时不依此二律以进行其思想言说,而形式逻辑中之思想律,亦即是人在事实上不能否证的。
形式逻辑中之思想律等,所以不能否证,可以说是因为形式逻辑所涉及者,纯为关于我们之思想言说,及其所用之概念名词方面的事。
形式逻辑所要求于我们者,只是我们所用之名词之意义之一致,概念之内包外延之确定,思想内部及前后之言说之不自相矛盾等,他并不要求事物之不变。
他对于事物之变与不变,无所主张,所以无论我们说事物是变化或恒常,都不直接干系于形式逻辑的事。
在形式逻辑之外,尚有归纳逻辑,或归纳法。
归纳法是在我们研求各种特殊事物中之普遍法则时,应取之思想方法,或我们对事物之法则加以探究之进程中,宜遵行之规则。
归纳法之应用,是要涉及于我们思想所对之存在事物的。
我们在应用归纳法,以探求事物之普遍法则时,我们亦恒先有“存在事物必有其普遍法则”之肯定。
而我们所视为普遍法则者,是否真为普遍法则,亦要待于我们对于一类中之特殊存在事物之经验,加以证实或否证。
此便与形式逻辑之可全不牵涉到存在事物之情形不同。
故归纳法与形式逻辑,可并立以各为逻辑之一部。
如以形式逻辑为逻辑本部,则归纳法可称为方法论。
此方法论,并不能违反形式逻辑之原则。
如人由运用归纳法,而对各特殊事物及所求得之普遍法则等,加以思想言说时,此思想言说亦是“如何便是如何,不能自相矛盾,亦即不能违悖形式逻辑中之同一律等”。
至于由归纳法而得知之事物之普遍法则,在其为真时,则吾人须设定并肯定:其真,为常常真,即对一切同类事物,皆同样的真。
此又与辩论法之重观事物之变化无常者不同。
然而,辩证法亦不能据事物之变化无常,以否定归纳法。
因人之运用归纳法时,所欲求得之普遍法则,亦包涵事物之变化时所依之法则,此法则正为说明事物之如何变化者。
然说明事物之如何变化之法则,其本身尽可无所谓变,而为定常者。
于是法则之定常与事物之变化,亦可不相为碍。
譬如人由归纳法而求得一自然科学上之某自然律,此自然律于自然物,实只是说“如一自然物为属于某类之自然物,则其自身或其如何变化时,将依如此如此之一自然律”。
然此语并不妨碍此一自然物,由为属于某类之自然物,而变为属于另一类之自然物。
当其变为属于另一类之自然物时,依归纳法,人只须设定“其所以变为另一类之自然物,此另一类之自然物之自身,及其以后之变化,仍将有法则可寻”。
故辩证法之谓一切事物为变化无常者,亦不能否证归纳逻辑之肯定有定常之自然律或其它普遍法则,而加以研求之事。
二﹑辩证的思维之立根处由我们以上之所说,故知崇尚辩证法者,欲由事物之变化,以否证形式逻辑与归纳逻辑,皆同为不可能之事。
事物之变化无常,与形式逻辑归纳逻辑之存在,亦为两不相妨者。
然则辩证法于何处成立?何以哲学家中又有种种关于辩证法的主张与学说,而辩证法又有种种之类型?照我个人现在讲法,形式逻辑所论的一切,都是原于人之思想言说求自己证明自己而来。
归纳法之应用,则是由人对客观外在事物之思想言说,欲再求证于一切同类之客观外在事物而来。
而辩证法之思维,则初是由人自己之思想言语,求证于他人之思想言说,或当将我们之自己暂分裂为二个不同或相反之自己时,此二自己之求互证而来。
人之思想要求自己证明自己,又要求证于客观外在事物,再要求证于他人或由自己分裂出之另一自己,故有此三种思想方式,或三种逻辑。
当我有一思想言说,而他人偏不承认时,我便知道:在我之思想言说之外,还有非此思想言说,或反此思想言说之另一思想言说。
当我与人对辩时,人于我说是者,说非;我说非者,说是。
我即了解了“我所是者之可非,我所非者之可是”。
此一了解,即使我超出了我原来之是非,而可使我亦试去非我之所是,并是我之所非,而使我如站在他人之地位,而与原来之我自己对辩;及其中之思维,即一内在的对辩,内在的辩证法的思维。
此外,还有其它情形所导致之自我分裂,亦同样可导致一内在的对辩,与内在的辩证的思维。
今不必一一讨论于此,我们所要问之一问题,是人何以会与人对辩,或与自己对辩?显然,此中必有一引起对辩的论题,或可使我们对之发生不同或相反之思想言说之对象。
此对象必须是先指定的,否则人与人对辩,自己与自己对辩,皆不可能。
此对象又必须是具有多方面,而为一具体的对象,或人可对之作多方面的言说、思维,而视为一具体的对象者;否则对辩之双方,无异同之见,亦不必对辩。
因此,如人只是有一思想言说在此,而直接依之以推演出其它之思想言说,人用不着辩证法,只用得着形式逻辑。
又人在只对若干同类事物,研求其共同的某一抽象的普遍法则时,亦用不着辩证法,只用得着归纳逻辑。
辩证法的思维,至少必须以“视如一具体的对象者之具有多方面而容我们对之作或同或异、或正或反之多方面的思维言说者,呈于当前”为其进行之凭借。
我们即可依此以规矩限制辩证法的思维之领域与范围。
世间有无一具体的对象、具有多方面,而可容我们对之作或同或异、或正或反之思维与言说者?答,必有。
此即我们之当下的心灵与生活所直接面对之存在的或视如存在的事物,及此心灵主体、生命主体与生活之自身。
辩证的思维之开始点,即人们于其所直接面对之视如存在的事物,暂不视之为同类事物中之一例,或只与其它同类事物表现一抽象的普遍法则者;亦暂不求以一些自己内部一致的思想言说去想他说他;而先只是视之为一直接面对之一特殊的存在的具体事物。
然后我们再试想,如何用思想中之一定的观念、概念,言说中之一定的辞语,去想他、说他、规定他;再由此升进,则我们将发现一辩证的思维活动运行之世界,其中有深深浅浅之不同类型之辩证法之思维可说,以下所讲者,则为此中之八类型。
三﹑特定概念与事物之矛盾之辩证法辩证思维之第一型,即是就当前所对之似外在而客观之具体事物,在其由呈现如此之状态后,又呈现不如此而如彼之状态,以发生变化时,觉到我们原来之“意其为如此”之判断,已由真的变为假的;于是我们原来说其如此之言说,亦须变为说其不如此之言说,而我们初之意其为如此之判断,亦须变为意其不如此之判断。
简言之,即觉到我们之思想言说,须由说“是”到说“非”,想“是”到想“非”,而成为辩证的。
我们皆承认外在客观事物无时不在变化中,而在其变化时,我们原对之所发出之判断与言说,即皆无不由真变假。
故此义之辩证法,遂对任何变化之事物,皆无不可应用。
如找到说天上之霞是红的,但在其由红变紫时,我们即可说其不是红。
于是这霞即可说既是红亦非红的,而我们对霞之思想,亦同时由思想其是红,以思想其非红,而有一思想内部之变化。
于此说,我们当顺事物之变化,而有此思想之变化,即此思想之辩证法的发展。
此是辩证法之第一型。
在此辩证法之第一型中,当事物由是A而变为非A之B时,严格说,此B并非必与A相矛盾。
我们之思想,由思A而思非A之B,只是思想之转变,亦非即思想之自相矛盾。
至我们之思想,所以要随事物之变化而变化,于其为A时思其为A,于其变为B时思其为B,亦正是为了避免思想内容与事物状态之矛盾。
但从另一方面看,则A在变B时,B总是一非A。
思A之思想变为思B时,我们之思想,至少总是由思A而思一非A。
依此,则亦可说我们此时思想之进行,是由想是到想非,而由正至反,即是由A转向与之对反或矛盾之非A。
此便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思想,总是由是到是,由正到正。
由A 直向A而进行。
故此为辩证法的思想之一型。
四﹑事物具内在矛盾之辩证法第二型之辩证法思想,是由上述之义,而更向客观外在事物或客观世界之内部去看,乃据客观外物或客观世界之恒由如此之状态,变为非如此之如彼之状态,遂谓客观之外物“在根底上只是一有一无,或一阴一阳之气化之流行”;或客观外物之内部,原涵有相对反、相矛盾之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