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内容摘要】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接触社会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用好教材,让学生主动利用教材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课堂趣味性更高、学会合作、利用任务驱动,优化学习效率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高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又保证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这些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急需探索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从教学有效性的视角来看,一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应该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接触社会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课堂,以下是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几点尝试:一、用好教材,让学生主动利用教材自主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现信息技术教材每一个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围线一个主题来设计的,那么我们应该切实利用好课本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学懂知识同时受到主题教育。

书本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好的将当课要学的内容很清䀿地呈现出来了,笔者认为,上课时应大胆地回归教材,教师主要作引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就可以了。

例如书中的贝贝和玲玲两个人物的对话是非常吸收学生的,因他们的对话是把发生在同学的身边的事例编写成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又如“做一做”、“说一说”、“显身手”、“小妙招”等栏目的设置,我们教学时应大胆配合教材,让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本的本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这些内容。

二、转变角色,让学生更主动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

一方面,教师要转变重视知识传授的习惯,将教学重心转移到传授学习方法上来。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由于计算机软件拥有很多类似的操作方法。

如新授软件和之前学过的软件有似的操作方法,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软件中共有的、类似的、关键的地方要讲清楚,让学生阔然开朗,然后举一反三,能大大节省学习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操作时的学习质量。

如:学习PowerPoint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软件呀,这时学生会回忆起学习Word软件,让再学生想想这两个软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其实这两个OFFICE软件大部分操作都是相通的,主要教学时点明清楚,学生再操作时就很容易上手了。

最后教师再讲授与WORD不同的操作方法地方就可以了,结合教材学生学习速度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留一手,不要将本课教学内容全盘教给学生,制一些空白地带和悬念的地方,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如教学“利用超强链接设计导航”一课时,先设计一个缺憾的演示文稿,在一张幻灯片中设计三个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画片的导航,将其中一个导航漏掉不做,当学生观看幻灯片时发现有一个不能观看时,向教师反映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从这引入本课的主题,大胆要学生去探索如何去完成不能进行链接的导航。

三、穿插“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小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很大原因是因为可以利用电脑玩游戏这个功能。

当我们一开始上电脑课时,免不了讲很多规矩,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

尤其是讲授鼠标、键盘的功能、指法等,可以说是学习兴趣凉了一节,从而让学生对上信息技术课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大降低,这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合适的小游戏。

如学习鼠标操作一课时下载一些适合鼠标操作的FLASH小游戏,像打地鼠、七巧板等。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也可以让学生掌握鼠标单击、双击和拖动等操作,比练习打开、关闭和移动窗口等操作强多了。

通过这种游戏教学方法,不但能使老师的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多得。

当然,游戏只是教学的工具,老师需要避免游戏冲击教学的局面。

四、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求助小组合作是一个老话题了,然而要组织有效的课堂,这一环必不可少,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求助。

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做法:1、组建学习小组。

我们在组建学习小学时应注重班中存差异的情况,合理分配,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友好合作和互补。

小组建议不超过6人。

2、选好小组长,注意合理分工。

小组长是小组学习的组织者,也是指导者,他除了技术上要比其它同学好,还要能有团结同学、协调好组员的关系的能力,如果组长不能服众或管理能力不强,那么小组就没有依靠,学习组织的凝聚力就会瓦解,小组学习能力就会很弱。

小组成员分工很重要,必须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和谐,不然就会影响小组成员之间合作,会有互相抱怨的情绪。

如在教学制作校园小报的电子报刊时,让学生分小组自由创作。

首先选择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让组长挑选成员,也可以让学生选择组长,尽量让各小组均衡。

小组商议好主题后组长分好工好,如负责输入文、上网查找图片、资料、版面设计等。

这样有一个好团队合作,那么制作的作品也是非常漂亮的。

3、小组竞争促动力。

有竞争才有进步,在课堂中开展小组竞争当然是必须的,有开展小组合作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奖项,让学生们增添动作。

如制作完一个电脑作品之后,老师可用投票或综合评定等形式为小组颁奖。

如“最佳作品奖”,“最佳合作奖”,“最有创意奖”等。

让学生体现合作的,提高学习效率。

五、利用任务驱动,优化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课程,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应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设置任务,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如教学用WORD制作个性化日历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已制作好的日历,通过感受,让学生找出制作日历所需步骤,教师然后利用任务一步一步诱导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去制作。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再来分析任务,最后作出适当的总结。

当然我们在设计任务时不要因为任务而随意设计任务,这样会知当其反。

设计任务应适中,不宜太难也不宜太易,要关注学生总体。

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由于家庭环境差异,虽然部分学生在家里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很小接触电脑的。

所以也形成了学习的个体差异。

也有因为能手能力原因形成差异。

我的做法是尽量让学生进行差异搭配,同桌的通常是一个成绩好点的一个差点的。

利用“兵教兵”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一帮一”,这样在教学时通最大限度保证教学效果。

又如讲授新课后设计任务时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任务,分容易、中等和难等让学生自行选择任务。

也可采用多鼓励方式,出示较差学生作品,对他们作品的亮点在全班表杨,私下可以提出缺点,让他们及时改正。

对优秀的学生尽量满足他们求知欲,提供更多让他们咸兴趣的知识和任务让他们学习或完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分开层次,承认差距,拓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为广大同学提供了更好的机遇,更多的机会。

七、加强自身专业修养,注意经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到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相辅相成,让信息技术课堂有序高效,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不断在语言、教学能力、自身魅力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首先在教学语言方面。

语言技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结果就可能相差20倍"。

所以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它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彼此交流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然而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水平不是很高,所以提高教学语言水平是相当迫切。

本人提高方法是借鉴其它科老师的经验,经常听语、数、英等科目的课,对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有相当益处。

其次是撑控课堂,随机应变能力。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往往不如我们所料的,很多时会情况一些变故。

如机器故障;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提不起兴趣,出现冷场等现象。

要及时解决此类问题,那需我们要多准备,随机应变。

如我们要了解机房机器情况,能及时安排好故障机器的学生座位;如学生提不起兴趣可以准备一些小游戏、关于电脑知识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些编外知识等,让课堂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的课堂,需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掌握教学设计中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面向全体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1、《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初探》段丽平王平2、《广东省小学信息技术老师教学用书》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3、《“兵教兵”策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