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动物学2011冬复习题1、★结缔组织分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结缔组织分为六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对伤口愈合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体内的异物、细菌、病毒以及死细胞及其碎片等,是细胞免疫系统的成员,起保护作用;肥大细胞(mast cells)能分泌一种物质,防止血液凝结;脂肪组织:起支持、保护的作用,以及维持体温和贮藏能量、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软骨组织主要起支持作用。
骨组织主要起支持的作用;血液主要起为全身的组织细胞运输能量、氧气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2、★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为几个亚门?并分别列举几个代表种类。
(1). 具脊索。
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棒状支柱。
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2). 具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神经中枢位于其中。
背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3). 具咽鳃裂。
咽鳃裂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低等水栖种类的咽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
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发育成熟后,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还有以下差别: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封闭式。
极大多数脊索动物若有尾部,总在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七鳃鳗(圆口纲)、鲨鱼,豹鲨,孔鳐、黄鳝(鱼纲),蝾螈,大鲵(娃娃鱼)玳瑁,眼镜蛇(爬行类)。
3、★动物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并以具体动物为例分别说明。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细胞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内移动,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次级溶酶体,食物在次级溶酶体中,分解酶将食物分解为可透过食物泡周围膜的简单分子,这些分子通过膜进入细胞内供细胞新陈代谢之用,不能利用的残渣被排出细胞之外,这就是细胞内消化。
例如,原生动物的草履虫,由于纤毛的摆动,使水在口沟里形成漩涡,水中细菌等小生物被漩涡送到口沟深处,进入体内(细胞内),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在细胞内流动,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次级溶酶体,食物在次级溶酶体中,被消化为小分子而陆续透过膜,进入细胞质。
不能消化的残渣从细胞表面排出(外排作用)。
又如,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也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随水流进入水管系统,领细胞可吞入食物,在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泡传给变形细胞消化。
不能消化的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到流出的水流中。
随着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身体逐渐长大和复杂化,摄食到体内的食物颗粒不断增大,于是动物将摄食的食物先在细胞外的消化道中进行物理和化学消化,然后以小分子物质由细胞吸收。
这就是细胞外消化。
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都具有细胞外消化。
刺胞动物是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的动物。
如水螅,以各种小动物为食,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循环腔。
在消化循环腔内,体壁上下蠕动收缩而使食物破碎。
同时,由腺细胞分泌酶到消化腔中,将食物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这是细胞外消化,刺胞动物的细胞外消化很不完全,只有一小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大部分只是被机械地研碎形成一些食物颗粒,由内胚层细胞吞入,形成食物泡,再进行细胞内消化。
食物大部分在细胞内消化。
因此,刺胞动物虽然有了细胞外消化,它们的细胞内消化仍然占着主要地位。
扁形动物的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涡虫是三胚层动物。
消化道分3支,每支又分许多小支,遍布身体各处。
消化道既有消化吸收的机能又起着运输的作用。
消化道分支越多,消化吸收的面积就越大,运输效率也越高。
涡虫为肉食性,食物入肠道后先行细胞外消化,由肠壁的腺细胞分泌肽链内切酶,在肠腔中将食物分解成碎片。
再由肠壁细胞吞噬食物碎渣,进行细胞内消化。
涡虫的消化道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要从这个开口排出。
这是动物界中比较低级的消化系统。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其他高等动物,都是在消化道内消化食物,即都是细胞外消化。
如蚯蚓,其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
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道、砂囊、胃、肠和肛门等部分。
其消化道既有口,又有排泄废渣的肛门,这就使食物能按一定的方向运行,从而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
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
蚯蚓消化道的各部分各有不同功能。
蚯蚓的口腔可翻出口外取食。
咽部肌肉发达,咽肌收缩使咽腔扩大,帮助口吸入食物。
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
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后面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砂囊,它的功能是研磨食物。
蚯蚓吸入食物时,总是把混在食物中的砂石一同吸入。
在砂囊中,砂石也有被动地研磨食物的作用。
食物在砂囊中经研磨后,和水混在一起而进入多腺体的胃,胃腺功能似咽腺。
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
肠才是食物化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地方。
食物在肠中被肠消化酶消化成小分子,为肠壁所吸收。
不能消化的残渣继续向身体后端运行(肠蠕动),其中水分被重新吸收一部分后,从肛门排出。
4、★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各部分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
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食物由口经过整个消化道的过程中,完成了食物的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遗等一系列过程。
消化道:(1)口腔:牙齿、舌是肌肉质结构,其功能是将食物与唾液搅拌成食物团。
舌上有味蕾,能辨味。
唾液腺有三对: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为粘性液体,含粘蛋白及唾液淀粉酶。
前者起润滑作用,后者能消化淀粉。
(2)食道:胃,位于腹腔上方,是一个肌肉质的囊,分为贲门、胃体和胃底、幽门三部分。
胃的收缩能力很强,能将食团压碎、搅拌。
胃内还具有不同分泌功能的胃腺,能分泌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等。
具有初步消化食物、以及吸收部分无机盐、水、醇和某些药物等功能。
胃的后端为幽门,通入小肠。
幽门有括约肌控制开关。
食物在胃内化为粥样食糜后即通过幽门而入小肠。
小肠,人的小肠可区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
肌肉发达,能做有节律的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匀。
全长达6m,有利于食物和消化酶的充分接触,以完成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还能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推向大肠。
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十二指肠。
小肠粘膜向肠腔褶入而成许多隆起,其上密布手指状的绒毛(villi)。
褶和绒毛上皮细胞的面上有紧密排列的更小的绒毛,即微绒毛(microvilli)。
褶、绒毛、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内壁的表面积逐级加大,大大提高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效率。
大肠,位于小肠之后。
人小肠与大肠接头处位于腹腔的右下部。
在这里,大肠伸出一盲管,即盲肠(caecum)。
盲肠的顶端有一个手指状的附属物,为阑尾。
人的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包括肛管),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电解质及形成粪便。
大肠也能蠕动,但较慢,它的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
从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是含水很多的流体。
大肠回收水分,既保持了体内水量的平衡,也使粪便能够成形。
消化腺:人的消化道粘膜中含有许多腺体(胃腺、小肠腺等)。
同时,在消化道附近还有唾液腺、胰腺和肝脏。
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肝脏提供胆汁,胰脏分泌多种水解酶,它们都有管道通入消化道。
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主要有: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以上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各种消化液进入消化道的管腔后,分别作用于食物的不同成分,逐步将复杂的大分子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
5、★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分别有哪些呼吸器官,并举例。
全身细胞几乎都和水直接接触,不需要专门的呼吸系统——原生动物、海绵和水螅等鳃(鳃是皮肤向外延伸而成的专门用于气体交换的器官,其中有丰富的血液供应。
)——大多数水生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体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如蜗虫、蚯蚓、小型甲壳动物(水蚤)呼吸树——棘皮动物海参(海参的泄殖腔,有2个分出许多小支的树状管,这就是呼吸树。
泄殖腔的涨大和收缩使水在呼吸树流出流入,从而实现体液和水中气体的交换。
)直肠鳃——生活于水中的蜻蜓幼虫(其直肠内有叶片状的“鳃”,水经常由肛门出入直肠,与直肠鳃进行气体交换。
)气管——陆生节肢动物,昆虫等(昆虫的气管系统开始于胸部和腹部两侧的气孔。
气孔通入体内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成极细而薄的小气管,直径可小到0.2um-0.5um,深入到各组织细胞之间,以盲端终止。
陆生节肢动物不依靠血液而依靠气管将空气直接送到组织,这是对陆生环境的高度适应。
也是非常高效的呼吸器官。
但是,气管系统只适用于小型动物。
对于呼吸量很大的动物,气管系统承担不了气体的运输和交换的任务。
)书肺——陆生节肢动物,蜘蛛(书肺位于身体腹面,一对或2对。
书肺是腹部体表内陷而成的小囊,内有并列的小叶,成书页状,故名。
书肺多小叶的结构保证了足够的气体交换面积。
小叶表面总盖有一层水膜。
书肺能胀大或缩小,使气体能从书肺孔进入或排出,很像高等动物的呼吸动作。
)七鳃鳗成体的口咽腔后部有一1支向腹面分出的盲管,称为呼吸管。
呼吸管的两侧各向外伸出7个球形的鳃囊,以外鳃孔通体外。
鳃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鱼的鳃生在咽部两侧的鳃弓上,左右各4个全鳃。
鳃弓的内缘着生鳃耙,鳃弓的外凸面上长鳃,每个全鳃由两个半鳃(鳃片)组成,它们的基部彼此相连。
鳃片由无数鳃丝排列构成,每一条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突起,为鳃板(鳃小片)。
鳃板间分布着丰富的微血管,是血液与水交换气体的场所。
鳃片、鳃丝、鳃板的分化,使鳃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大大增加。
并且相邻鳃丝的鳃板互相嵌合,成交错状排列,这种排列方式,能保证血液与水流之间最大的气体交换量。
用鳃呼吸的动物都能制造水流,使鳃经常与新鲜的水接触。
鱼类呼吸时,外界的水从口流入,经过鳃,再从鳃孔流出。
鳃内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中的血液和体外的水之间一般只相隔2个细胞,一个是血管壁细胞,另一个是鳃表面的上皮细胞。
鳃中血液回流的方向和水流的方向是相反的。
这种逆流交换使血液能最大限度地摄取O2。
从水中摄取的溶氧量可高达85%,若两者同向而流,则摄氧力只及对流时的1/5。
逆流交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效率最高的交换机制,可以把它当做生物界的一个共性。
脊椎动物除鱼类外都是用肺呼吸的。
肺是在体内保护得很好的呼吸表面。
陆生动物肺的演化趋势是气道的分支越来越多,交换气体的呼吸表面越来越大。
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且运动量很大,它们消耗的能量很多,肺的进化可谓登峰造极。
6、★简述脊椎动物各纲心脏结构的变化及血液循环的异同。
鱼类:心脏从后往前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4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