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摘要: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随着数学内容的更新、变化,好多学生尽管越学越用劲,却越学越吃力,兴趣也就慢慢消失。

新教材内容如果安排得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教学;相互交流;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活跃思维。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可使学生积极、认真地去画、剪、叠,又能互相验证。

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

二、把生活引进教学
1.让生活走进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

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依托生活原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要使问题直观易理解,必然能从生活中找到其“原型”。

如在学习整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假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x,用式子表示:(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行数多1个,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2)教室里每行的行数是每行座位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3)判断上面式子哪个是单项式,哪个是多项式?并写出其系数和次数。

这样利用身边的生活场景,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学生自然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如果新教材内容安排得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就会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培养预习习惯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预习要求: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
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结果。

同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中预习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合作交流中培养兴趣
在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并对知识的学习有期盼心理时进行讨论,这时候干扰少,注意力集中。

如新授课时,学生一上课思想上
就已经准备着教师讲新知识,处于一种良好的接收状态,教师简单铺垫之后,马上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就会怀着探究新知识的愉悦心情积极参与。

讨论得出结论后,不仅学到了新知,而且成就感特别强,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有帮助。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和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

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的方法,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四、开辟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特别要给学生多打气,多鼓励他们,要充分肯定其动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给予表扬,使其心理在表扬中受到振动,开始对学习数学感兴趣,逐步学好数学。

五、巧用评价,增强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认知过程都是有感情的。

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教师而放弃该科学习。

和谐的师生关系保障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鼓励,学法上自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洋县纸坊初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