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13. 钓鱼的启示教学目标:1 、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 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 、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 、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学情分析: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

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

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 读词语。

3.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二、初读启示,质疑。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 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一)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1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2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二)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A.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1 、请同学们默读3-9 自然段,找出理由。

2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3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1) 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

“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4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

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B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1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让我们再来读3-9 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2、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结合自己生活说说如果是你和你家人会怎么做。

3 、汇报交流。

(1) “得意” 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 (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 再读句子。

(2) 急切、不理解读句子:“爸爸! 为什么?”(3) 委屈、难受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4) 乞求( 换个词)(5) ...................................................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4、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对话,或者表演对话内容。

6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三)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 、34 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 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2 、投影出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2)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3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4 、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 )5 、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收集名人格言,作为自己的规范。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29 钓鱼的启示钓鱼放鱼获得启示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感激无可奈何、恋恋不舍王新荣2016 年10 月21 日13.钓鱼的启示教后反思: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

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例如对“ ‘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

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

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

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

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

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

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

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

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王新荣胡地亚于孜镇中心小学2016年10月21日《钓鱼的启示》说课稿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课文蕴藏的、倡导的道德品质都是现代社会所呼唤、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如规则意识、如诚实守纪、如不为名利所惑等等。

《钓鱼的启示》设计在本册的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述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钓鱼的启示》情节性强,语言质朴,含义深刻,学生爱读、能读,但不一定读得懂。

幸好课文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学中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发,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无误地认读2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

3 、通过朗读、默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说重点、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四、说教学过程根据上述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谈谈教学过程:一、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 、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为什么钓鱼会使人从中受到启示?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2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3 、指名分段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个别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的词进行指导,如“涟漪、小心翼翼、皎洁、乞求、不容争辩、诱惑、抉择、告戒”等。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朗读课文中理解和学会字词)二、熟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1 、提示阅读:请用心读课文的钓鱼部分1 —3自然段,边读边想:“我”钓到鱼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父亲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默读课文1 —3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重点词下打上重点号。

)2 、在“我”钓到鱼时,父亲和“我”都很得意,而面对着到手的这条大鲈鱼,我们却没得意多久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学生再读课文,讨论面临什么问题?预设:对这条鲈鱼是放还是留?)3 、面对这个难题,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做出决定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得”字感受父亲态度的坚决,从父亲的一声“孩子”去感受父亲对“我”的温柔和深情,体会其矛盾的心理和实践道德的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