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诀窍
2020年浙江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诀窍
3.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句首虚词夫、盖、惟、凡、 苟、纵、若、至若、若夫、虽、且、且夫、于是、已而、是故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句末虚词也、乎、哉、矣、耶、焉、与(欤) 等,常用于句尾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后面一般要断开。例如2014年 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 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借助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虚词“且”,断 句为: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 公能识真。(“∥”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 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刻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 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 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文言文断句常因为考生的轻视而失分。“轻视”的最突出表现是忽视通读这一步骤,直 接根据自己的感性理解或对选择项的主观判断决定答案。因此,我们强调,文言文断句 必须稳妥“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密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断不好。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 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遍数多了,其意义自然就好理解了。 第二步,分析。分析什么?分析内容,分析语段层次,找语言标志。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 出几个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后, 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第三步,检验。做完题目后,务必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 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2.动词、形容词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到了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 的句子,从而正确断句。例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断句题(部分)“王慎中为文,初 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先大概确定 “王慎中”为人名,下文围绕他而来。再找句中谓语动词,如“高谈、谓、取、 悟、焚”,据此断句为: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 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
经典题型 精准剖析
例 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浙江卷),完成下面的 题目。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 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 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 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 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 步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 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 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既受” 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再次,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假 使”“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之”跟在动词“施”后。因为 “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之”应为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最 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通顺。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 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3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 寡 败 矣。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解析:抓文段中名词“鼻、目”,动词“如”,虚词“也、则”,然后结合语意, 可以顺利断句。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高分方案4 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诀窍
步步为赢 知识先导
文言文断句就是对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上的停顿。浙江卷从2010年至今的考查方式均 为主观题,即从所给的文言文段中选取一段话进行断句,分值为3分。 文言文语言组织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文言文语段的断句,划分时借助一定的标志能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标志如下: 1.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朝代名、器物名等。也可以找出代词,如:吾、余、予,而(尔)、汝(女)、公、卿、 君,其、彼、此、之等。这些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 它们的后面就可能断句。例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 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句段中名词有“郡、楼、材、侯、阁、门”,首先判断这 些词是作主语还是宾语,结合上下文在这些词前或后初步划分,根据一个完整的文言文 句一般是主谓句的原则确定最终划分。正确的断句为: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 阁/辟其门而重之。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4.排偶句 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讲究修辞,所以行文中常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对偶句,除此之外,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个特点,确定句读 就容易多了。例如《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 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四字句构成的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