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替代现象分析

教师替代现象分析

教师替代现象分析
《做一流的教书能手》读后感---(九)教师替代现象在我们教学中已屡见不鲜,我们总以为学生什么也不懂,什么也做不好,总想事事代办。

概括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一下两点:
1.承袭传统教学法忽视学生个性体验需求。

“填鸭式”教学从来为教育界所诟病。

但是,这种以执教者独霸话语权为特点的教学方法,从未退出过舞台。

课堂上,教师凭借其权威地位,占据了课堂对话的大多数,并且控制了对话的内容和形式,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容置疑地灌输给学生。

审视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味总结各种做题技巧,以便学生在考试时能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也成为了做题的机器,对于其中的缘由一概不知。

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无法因生成而灵动起来。

2.失衡的质量评价标准促使教师急功近利。

受传统质量观的影响,升学率仍是被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广泛认可的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一整套评价体系,对执教者构成的巨大竞争压力,产生了一种导向作用:教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甚至是取巧地(比如猜题)通过考试,然后比拼升学率进而体现自己的价值。

为了短、平、快地出效果,教学过程已经庸俗到无须智慧参与,
而只需听讲和记忆条条框框的几点,就能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解题。

这种越过学生自我感受、体悟和认知思维的过程,直达结论(或曰:考试要点)的所谓“教学”,其实质是自说自话的“一言堂”。

教师成为了知识的传输器,学生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总之,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不能简单的会计算就可以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