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内容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玄妙高深,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价值,但它更有价值地方,是在其人生哲学当中给予我们许多的实际教训和人生追求。
老子的“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老子“无为”的思想智慧指导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即使是到今天我们现代的大学生活,老子“无为”的思想智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 无为; 大学生; 生活方式; 影响.《老子》一书意深思远,其上下两篇虽只有五千言字,却包涵着极其深奥的哲学思想。
其深奥的哲学智慧,总给人以无比深刻的教训和思考,发人深省。
但是,任何的哲学主张一般都是出发于普通人的普遍常识,与人民及人民生活休戚相关。
老子其学说源于人民,且用于人民,与其说《老子》是老子的著作,还不如说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老子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流露。
首先,老子其人也是人民当中的一员;其次,《老子》也在不断地完善,也就可以说《老子》一书是于众人之手[②];最后,老子的思想在人民生活当中无一找不到符合这些道理的人与事。
在老子哲学体系里的天道、世道、治道、君道无不源于人道,人道即人生哲学,也就是说人民的道。
人生哲学是老之哲学思想的基本,即使是儒家思想当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③]”亦是先起于人的自身,其家、国、天下更是离不开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在漫长的历史的长河里,两次对人的发现,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跨越,正是发现了人的劳动价值的极其重要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也正是因为人类要求个性解放与自由。
所谓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就是保障那些作为群体基础的个体的不断地增长需求的实现;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则是不断地发现、肯定个体的需求并为之实现而不断探求和努力。
满足人在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并实现人的个性解放、自由追求,社会就必然会发展。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老子的智慧哲学也脱离不人生哲学,而人生哲学当中最值得探究的当然也就是老子对于人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说,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人生哲学的总结运用都是植根于人类之片土地之上的。
再来看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经济迅速地发展,现代化的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我国也正处在一个由贫弱走向富强的全面复兴的社会转型期,而大学生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
但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社会环境,如何才能立足并能有所贡献?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也就是说大学生能够成才就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丰富的人才资源,然而健康的大学生活方式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当前存在的最为现实的问题。
老子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无为”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在其著作《老子》总共四次提及“无为”,如“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于此可见,“无为”思想的分量之重。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周朝日落西山,天下共周已是名存实亡,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的国君又特别的喜欢瞎折腾,使得人民深受战争之苦,老子作为当时的见证者,作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为此,老子在他的著作《老子》里提出了反对战争,主张大国应该宽容谦卑,不与物争,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道家流派和其他流派虽说产生的社会环境有所相同,但其思想观念则大相径庭,儒家提出的则是“仁义礼智信”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墨家提出的则是构建一个“兼爱非攻”的小资阶级社会环境[④],法家提出的则是建立一个“法治[⑤]”的社会,在这些哲人看来,只有遵循既定的社会规范、秩序,人才能够在历史社会中产生价值,也便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有为”;然而老子面对那个战火纷飞的现实,却选择了另一种路径,即“无为”。
对于“无为”的认识,有人把它解释成无所作为,即什么都不追求,什么都不想,这显然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读。
我们可以从老子本身来推翻这种错误的解释,如果说无所求无所想,那么老子是不是就不追求知识了?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上我们可以发现老子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通过这一职位,我们可以肯定他非常的博学、具有大智慧。
如果他没有大知识大智慧怎么能写出留传千年的《老子》呢?由此可推,我们平常人也不能没有追求,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假如你困了能不想睡觉吗?你饿了能不想吃饭吗?你冷了能不想穿衣服吗?还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对待、听人摆布,这也是一种误解。
即使是和尚也并不是这种人生态度,他们也是要劈柴、练功、打坐等等,看似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在修行修心,是一种超于世俗的大作为。
《老子》第二十七章中这样写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表现形式,老子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明了只有“善”方能“无”,“善”就是非常的娴熟、熟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有所作为是必须为,而且要善为,否者就会一事无成。
如“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宋人守株待兔,是不为,因此不能再得到兔子,并被人引以为笑柄,所以在无为之前,你必须有所为。
但是在为的时候也不能胡乱作为,否则会适得其反。
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而这里的宋人与《韩非子·五蠹》里的宋人不一样,他虽然是出于好意帮助禾苗快速的成长,但是使用的方法却不对,这样的做法就是胡乱作为,其结果可想而知。
从这则两寓言当中我们可以明白:在该作为的时候就必须有所作为,在不该为的时候就不要胡乱作为。
那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这并不难,老子在第二十六章里说:“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就是规律,一种源于自然的规律,只有把握“自然”,你我才能在为的时候达到“善”。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作为,切不要胡乱作为。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老子之所以能够写出《老子》的前提是他博览群书,领悟人生,老子第二十七章中五个“善”都是长期的积累和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才能够达到的一种地步。
太史公[⑥]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称微妙难识。
从史学观来看,也是在说老子“应变化于无为”,而这“变化”就是关键,也就是规律。
因此在“无为”之前必须有长期的合理的有为。
其实,“无为”仅仅是追求人生的一种手段,而其终极目标是“无不为”。
“无不为”不仅是一种目标,而且还是一种境界[⑦],一种臻于成熟、无知晓的境界。
如: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鹖冠子·世贤》[⑧]这段文章可翻译为: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是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
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三兄弟于病人的功绩如何,上文一目了然,扁鹊的两个哥哥的医技比他厉害的多,尤其是他的长兄的医技高超,医治病人的病于无形当中,所以病人也就不会记住扁鹊的长兄了,但不能说扁鹊的长兄于病人无功。
其实我们仔细想来,扁鹊的长兄为病人减去了多少疾病的折磨和金钱的困扰。
在当今发达的时代疾病的痛苦和医药费筹集对于病人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在战国纷争的时代。
扁鹊的大哥的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一种臻于成熟、无人知晓的境界。
“境界”二字本是佛教词语境界是在感知力上感知的主观上的广义的名词,是王国维的首先提出才让“境界”一词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这一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寻他千百度”,才能在蓦然间发现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境界”说也是在说只有我们积极地追求才能够获得成功,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相得益彰。
通过上文的论证与分析,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两点,首先,“无为”的思想一种境界;其次,也是一种追求“无不为”方式、手段。
二、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及原因大学生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探索阶段。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由中学进入大学以后,会发生很多的转变,变现最突出的就是在生活上。
大学的生活与中小学时期的生活发生了颠覆的转变,远离家乡和父母,开始生活的自理,自己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因此大学生被认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表现在:一、大学生是中国文化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人群,一向被认为是年轻有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群体;二、大学生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时代进入社会的一个转折段;三、大学生是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的高压群体。
正是由于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备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祖国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厚望。
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贫弱走向富强的全面复兴的社会转型期,在这种经济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有的大学生意气风发,积极追求,艰苦奋斗,但有的大学生意志消沉,随波逐流,混日子过,渐渐在堕落和无聊中迷失自我。
造成后者的主要原因有:1、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
有不少的大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一直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当他们大学梦实现之后他们就以为万事大吉,达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对于上大学后应该如何学习和生活,自己将来应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应该选择一份怎样的工作,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少考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