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
“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
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
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
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
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
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
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
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
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
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
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
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
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
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
认识事物。

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
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

“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
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
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

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
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
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二)老子社会整合方案:治国、用兵之道
(1)、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军事力量,是不吉祥的工具,万物厌恶之,所以有欲治理好国家者,反对以军事力量争霸,但却强调善于军事
力量自卫。

又强调了治理国家,不能以应付非常态情况的的方法来治理常态社会,“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清净守法治国,以奇谋诡计用兵,在常态社
会中,军事力量应当隐于背后,不能介入和侵扰正常社会的自然运行,如果避
免不了战争,应不择手段,速战速决,不使战争拖累和伤害百姓。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
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

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
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
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

“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

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
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
安民之道。

(3)、“治人事天,莫若蔷”,治理百姓,遵行天道,没有比节俭更为重要的了。

指出了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这样政权才能巩固,百姓就能自立自(三)老子的人生观,处事之道
(1)、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提出“见素抱扑,少私寡欲”,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中心原则。

人的思想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
朴素,保持思想纯净无杂,这是一种很高的生命境界,以这种状态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

这样就不会陷入主观偏见,也说明了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功利
或虚荣,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种思想揭示出,最好的生活是淡泊无为,少私寡欲,纯朴自然。

(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这些是人立身处世必然要记住的道理。

老子告
诉我们,为人处事,要讲艺术,要讲究曲线的美。

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婉转,
容易达到目的。

要是直来直往,是行不通的的。

不过曲中有直,如行路,老是
转弯,就会滑到;做人处事老是绕弯子,就使人讨厌了。

还有人生在世,做人
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认定人生的目标,确定自己要做什么;人要随时反省,
认清自己;不能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多听别人的意见。

(3)、“知人者智,自制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身者强。

”能认识别人,是才智;能认识自己,才算大明白。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老子强调,胜人于自胜,应当并重,自胜是基础。

人生摧毁自我的最大敌人,就是自己。

人在生活中,易迷于私欲杂念,易于责人,难以责己,既爱挑剔别人的不足,也爱炫耀自己的所长,了解别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重视无私、无欲、不争、不贪的心灵净化人要有自知之明。

(4)、老子的宽容思想,主张要学会包容。

“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虚无的极点,专注地保持“静”的状态,人要体悟到“道”本虚无,就会使自己内心“虚无”,对外界采取开放和接纳的心态,不以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要求别人,“致虚守静”,这是最大的宽容,不去干预和禁止别人的生活,拥用包容的心境。

又如老子思想“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水往地处流,流入大海,大海接纳一切,事实上,说明了能做到虚幻若谷的人,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的人,往往能成就一番事业,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跟他们的谦虚包容有很大的关系。

(5)、“知足常富”,“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是老子的至理名言,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永远不能满足,人生许多过失,过错都源于贪得无厌。

老子明确指出,极度的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最后反而使人麻痹了,失去了原有的效果。

告诫人们要知足,要认识老子的精神所在,在人道上,老子叫人知足止欲,淡化物语,提倡精神文明,进而净化人的本能,达到修德符道的目的。

知道了知足的人,才能够经常保持充足。

对于欲望应当要加以适当的节制,知足常乐。

(四)、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生命价值观:老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是从对世俗价值
的批判和反思入手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只要人们有了求美为美的意识,丑也就随之产生;只要有了善的评判,
恶也就如影随形。

因此,所谓的美丑、善恶等各种价值都是相对的,互相依赖
而不断转化的,美是由于丑的存在,才显示出美的极性观念,没有丑就不存在美。

又如老子思想“唯之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所谓的美
与丑到底相距多远?人们执著于所谓的美丑到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实际
倒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可信的未必就是外形漂亮的,漂亮的好话
反而往往是不可信的。

因此,以外形来评判美丑是一偏之见,它会刺激感官,
迷惑人的自然天性,指出世俗的人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偏执于某一价值,将其绝对化、孤立化、片面化,这样造成了真正的价值遗失。

老子认识到真正
的“美”应是朴素之美、内在之美,朴素无华,克服了感官形相之美的偏私与
狭隘,是一种自然之美。

这种真善美统一的价值观引导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它
是自然的真实流露,没有偏私、局限,现代社会充满着诱惑,功利主义比较强,扰乱人们的心性,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更要重视真善美的提倡。

(2)、辩证观物,正言若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揭示出了表面上相反对立的事物,在本质上却相互包含,相互促成。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辩证思维的基础,主张以柔胜刚,弱胜强;说明了事物由对立而达到统一和运用。

事物发展到一
定的程度,会变成它的反面,既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

告诫我们认识事物
要全面,用辩证的思维考虑,顺其自然,善于寻找事物另一面的价值,对我们
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