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童生童生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秀才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
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
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
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
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
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
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秀才别称“茂才”。
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明清时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
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
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
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
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秀才不可以在衙门任职,起码要是举人。
考上举人以后,可以考进士或去吏部报到,等到朝廷官员空缺就把举人充任。
贡生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
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
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
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
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
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举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
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
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
俗称举子。
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
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可方参加下科考试。
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
金、元亦如此。
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
举人有俸禄,有做官的资格。
举人可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有了出身,通常可以做官(吏部有官职空缺后,轮完进士才到举人),有俸禄,和秀才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也就分外得难考。
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
考中“举人”的,即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举人进而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称“会试”,考取者称“贡士”。
考取贡士的人,同时要参加“殿试”。
殿试后,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三个等级,称“三甲”。
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举人考上进士大约只有百分之五的机会。
解元解元读(jiè yuán),科举制度中乡试第一名,唐制,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后世相沿,乃有此名。
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如世称明代唐寅为唐解元。
亦称“解首”。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会试,即部级考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合格者称为“贡士”,也叫中式进士,其名额以300名为常,第一名称“会元”;四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当场交卷,参加者均称为“进士”。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均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可做翰林官,二、三甲经“馆选”合格后,还得进翰林院修业三年,再根据成绩授官。
严格的多次筛选,大体上保证了公平竞争和择优选官。
通过前两种考试只是取得了参加更高一级考试的资格。
考中进士者,不是马上即可做官,也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做什么官,到什么地方任职,还要由吏部。
明清两代,凡属历经举人(乙榜)、进士(甲榜)出身的官员,称“两榜出身”或“科甲出身”,是最正牌、响亮的资格;如果是举人,虽也能候选授官,但品级既低(多在知县以下),候选亦难。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探花“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
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
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
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以清朝情况而论,会试过关成为贡士,然后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
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
状元的职名叫作“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
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
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
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
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
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
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
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
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
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
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 赐予本科出身。
榜眼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其名始于北宋初。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
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状元,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会试中举的贡士,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头名由皇帝点定,即是状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
这头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进士出身”头衔。
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
状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个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