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

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

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

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

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无论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老国企”,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立的“新国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转型。

之所以出现文化转型,主要源于三种浪潮的推动。

1、国际化浪潮。

纵观现如今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国际化是其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重要战略之一。

所谓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即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全球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到国际化之中,必将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企业管理主体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就是跨文化融合问题。

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并包容国外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主体文化进行适当的提升甚至调整,以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2、自主创新浪潮。

在自主创新浪潮中,中国企业包括很多国有企业已然把创新上升到了战略层面,创新战略的提出,对国有企业原有的主体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实行创新战略就必须对原有的主体文化导向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进一步优化控制导向的前提下,强化创新导向。

3、多元投资浪潮。

关于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问题,曾在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无论最后争论的结果如何,但在从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相当大程度上的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都选择了迅速扩张的道路,无论国有企业选择如何扩张,都将对原有的国有企业主体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影响,也可能来自不同区域文化的影响。

随着多元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原有企业主体文化与新业务领域的文化必将产生冲突。

(二)、国企的企业文化逐步实践转型的要素和目标1、国有企业外向文化内生化,内生文化凝练化。

国有企业若要真正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树立和明确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企业特征,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其次,深刻分析企业现有文化存在的问题,并明确现有文化与需求文化存在的差异所在。

文化有效与否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落地问题,只有企业需要的文化真正被广大员工做认同、接受,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接下来国有企业需要做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打破内部现有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外向文化内生化”,将企业所需要的文化真正引入到企业当中去。

再进一步将“内生文化凝练化”,找到发展内部文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落地。

2、新主人翁精神的塑造。

以前,我们讲主人翁精神,主要涵盖敬业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文化要素,强调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主人翁精神日益脱离了现代职工群体,成为了“大空话”、“大忽悠”。

因此,我们需要赋予主人翁精神以新的含义,把这一光荣的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下去,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融入“人本”思想。

以“人本”为核心的新主人翁精神,在本质上要强调员工与企业的共发展,一方面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核心上,要关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同时,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把新主人翁精神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

3、从“跟随者”向“领跑者”文化的转型。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已经逐渐在全球市场上奠定了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种行业地位的变化,对国企的企业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也需要同步发展和提升。

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必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转型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国有企业在接下来国际化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屹立世界。

三、创新管理理念-----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企业过程中,要求我们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其实也是劳动关系双方妥善处理相互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的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要求,建立和健全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实行人性化动态管理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一)、国有企业人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没有确立在企业管理中。

在企业管理中,有的管理者过多地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员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那么规章制度也不会得到自觉执行。

同样,过于依赖物质激励进行管理,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忽视个体利益。

一些企业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时,往往把“人”看作是“群体”,关心人、重视人被笼统地理解为关心、重视作为整体的“员工”的利益。

但是,员工们在追求利益时大多是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真正的人性化管理应该尊重个体、信任个体,使个体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自己的价值。

3、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从企业和个体的立场共同考虑,在满足企业大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每一个体的理想,化群体管理为个体管理,让员工在做完自己工作的同时,开发其更大的潜能。

然而,有的企业却将人性化管理视同宽松管理,一味追求个体的活动空间,对个体没有明确的要求和制度约束。

(二)、现代企业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1、确立符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有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确立符合人性化本质的管理理念:把人始终放在第一位,员工是最大的财富,使得员工的生命价值与企业的生存价值融为一体。

在树立管理理念时,我们要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重视人性的特征。

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其核心内涵就是以“爱人”为中心的人性思想。

同时西方围绕人性所提出的许多管理主张和管理措施也是有科学价值的。

2、建立现代企业激励制度。

人性化的目的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因而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意义重大。

首先,要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家劳动既是智力劳动又是风险劳动,因而其合法报酬和职位消费权利就比一般职工高得多。

可以实行年薪制或利润分成制,并注重对企业家的精神激励。

其次,要建立职工激励机制。

建立职工激励机制应以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给职工以精神上的激励。

3、以情服人提高管理效率。

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把人当人看”,从而使得员工怀着满意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人到工作中去,进而直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

管理者应深入到员工中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困难。

通过各级员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工作环境,从而将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一)、绩效管理概述绩效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

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某一时期内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

组织绩效是指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绩效及盈利状况。

绩效管理是指为了达成组织的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团队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绩效管理的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分为五步: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以及绩效改进和导入。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

从目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来看,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管理体系还需要深入与不断探索。

当前多数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中存在一些困难,使得企业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导致人才流失。

目前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业务部门无关。

在企业内部的许多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会认为绩效管理会在正常工作之外带来很多负担,并且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十分排斥绩效管理。

2、绩效考核指标抓不住重点,不能体现企业对业绩的关注和对员工行为的指导。

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近年来兴起绩效考核管理热,在初始制定绩效考核指标时,容易造成“又大又全”的倾向,而结果是让员工和管理者无所适从,什么都要考核,但又突出不了重点,不能在关键领域内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

3、重考核,忽视绩效计划制定环节的工作。

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很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重视不够,这是初次尝试绩效管理的企业经常遇到的问题。

4、轻视和忽略绩效辅导沟通的作用,忽视员工的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