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之《清明上河图》
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宏伟以及表现技法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的反映了北宋末年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
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馆),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一.《清明上河图》与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作。
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
描绘北宋京城汴梁级汴河两岸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方法来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廊,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
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
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在南宋有很多摹本,市面上以一两金价发售。
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都珍藏过。
现藏故宫博物馆。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
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清明上河图》蕴含的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详实的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为我们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自问世以来,几乎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
其真迹却是颠沛流离,久经周折,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该画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
首先,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
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
诚然,北宋的统一,打破了五代时各地割据的局面,形成北宋地主政权与契丹奴隶主政权(辽)和以后的金以及存在于两者之间的西夏政权的对立局势。
其次,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
《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代背景,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精细的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
按习俗,清明节全面放假,人们除了上坟外,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赶集,或三五成群,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到处人山人海,莺歌燕舞,一派生机。
《清明上河图》细致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风光,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北宋时代东京的都市生活。
由于描写真实有据,刻画细致入微,《清明上河图》成为美术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并由此具有了可靠的“文献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尤其是宋史的形象资料。
三.图中艺术价值鉴赏
第一,内容丰富。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技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妇女、儿童、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逛街、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邸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700余人以及各种牲畜,木船,房屋阁楼。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为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业,饶有无穷回味。
第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题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的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第三,在技法上,精细的手笔配以矿物颜料的渲染,使得整幅作品美轮美奂,既丰富了具有形象又富于诗情画意。
《清明上河图》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气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代的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它的艺术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面的重要特点,它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把视点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者“散透视”、“不定透视”的手法来处理构图方式,这种书法更具有灵动性。
比如,虹桥上下,即画桥下,又画桥上,室内室外面面俱到。
画家的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是惊人的,它跳出焦点透视的局限,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艺术的规律、虚实、节奏巧妙组织画面,并按照图画的需要,延长或者缩短上下左右的距离,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创意意图。
此外,它也将其广阔的生活画面和壮丽的山河景象,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充分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