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总复习强化练习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山东)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总复习强化练习试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

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

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B.植物截留和蒸腾C.地下径流D.转化为固态水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B.山地草原带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D.荒漠带1.B 2.B [第1题,流域水量支出一般包括蒸发、下渗、径流以及转化为固态水、植物截留和蒸腾几个方面。

材料显示:支出中蒸发与下渗占比共为30%,不产生地表径流;则剩余70%应转化为固态水或植物截留和蒸腾。

图示该海拔为山地针叶林带,森林多而不可能为冰雪带,故转化为固态水比重应很小,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应是植物截留和蒸腾。

第2题,图示该山地北坡基带为半荒漠带,降水量由山麓到针叶林带逐渐增多,则甲表示的自然带的植被应为介于半荒漠与针叶林之间的草原,故甲表示的自然带是山地草原带。

]如图中甲为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的南迦巴瓦峰,乙为位于天山西部的托木尔峰。

读两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3~4题。

南迦巴瓦峰托木尔峰1.河谷准热带季雨林带 1.温带荒漠带2.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山地温带荒漠草原带3.山地准亚热带半常绿阔叶林带 3.山地寒温带干旱草原带4.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4.亚高山寒温带草原带5.山地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带 5.山地温带草原带6. 6.山地寒温带草甸带7.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7.8.高山寒带草甸带8.亚高山寒带草甸带9.高山寒冻风化壳状地衣带9.高山寒带草甸带10.高山冰雪带10.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带11.高山冰雪带3.南迦巴瓦峰南北两侧基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A.降水B.纬度C.坡度D.海拔4.根据两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推测图中未标的6、7的植被分别是( )A.落叶林针叶林B.针叶林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落叶林D.针叶林荒漠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南迦巴瓦峰南北两侧基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北坡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不能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和亚热带植被带。

第4题,由南迦巴瓦峰自然带可知,海拔比6自然带低的5自然带为针阔混交林带,而海拔较高的7自然带为灌丛草甸带,所以6自然带植被为针叶林;托木尔峰海拔比7自然带高的8自然带和海拔较低的6自然带都为草甸带,根据山地降水量大致由山麓向上增加,到某一海拔,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减少,且天山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在7自然带降水量可能达到最大,推测7自然带的植被为针叶林。

] 如图为位于42˚ 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

读图回答5题。

5.该山地为( )A.天山B.小兴安岭C.长白山D.阴山5.C [第5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所以排除阴山和天山,因为阴山山麓自然带为草原带,天山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由该山地位于42˚ N附近可排除小兴安岭,因为小兴安岭大约位于46˚ N~52˚ N。

](2019·云南昆明一模)瓦罕走廊(下图)曾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阿姆河上游,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地质时期,冰川广布,谷地宽度可达数千米,谷底平坦,河流蜿蜒。

据此完成6~8题。

6.当地牧民每年到瓦罕走廊放牧的最佳时段是( )A.1~2月B.3~5月C.6~8月D.9~10月7.瓦罕河谷地区( )A.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气候干热B.冷湿气候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多C.河谷为流水侵蚀的V型谷地D.清晨的细流下午可能变得汹涌8.上图中M地的自然带可能是( )A.高寒荒漠带B.高山针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D.落叶阔叶林带6.C 7.D 8.A [第6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内陆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少以荒漠为主;夏季(6~8月)气温较高,冰雪融水多,草类茂盛,适合放牧。

第7题,河水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而变化,清晨气温低,形成细流,下午气温高,流量增大,河水可能变得汹涌,第8题,图中M周围的等高线是4 500米,海拔高,37˚ N高山上4 500米的自然带可能是高寒荒漠带。

](2019·江西八校联考)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

读表回答9~11题。

9.A.苔原B.草本C.灌木D.乔木10.植被带Ⅲ是( )A.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高山灌丛带D.高山草甸带11.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量D.土壤9.D 10.B 11.C [第9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大,且总计生物量也最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

第10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

第11题,“由低到高(Ⅰ—Ⅳ)”,说明“Ⅱ、Ⅲ”位于半山腰,而“Ⅰ”位于山麓地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而生物量较大。

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二、综合题(共56分)12.(2018·福建莆田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

其树木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b);枝干或叶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藓植物。

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

图a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

图a图b(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

(6分)(3)推测我国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高度的东西向变化及原因。

(10分)(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

(6分)解析第(1)题,从水汽、降温角度分析即可。

第(2)题,树木生长慢一般可从气候(光热)、土壤角度分析;“矮曲”又体现在“长不高”“弯曲”上,一般矮与气温、曲与风力有关。

第(3)题“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在山顶,而由我国地势分布可知山顶高度东西差异。

第(4)题,可从该林存在的意义、破坏后不易恢复,以及破坏严重角度分析。

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

(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

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

(3)变化:自东向西升高(或自西向东降低)。

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是受山顶效应影响形成的,我国自东向西地势升高(或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随之升高(或降低)。

(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业用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存环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13.读图文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28分)白马雪山地处横断山脉中段,该地区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形成河谷干热和山地严寒的特点。

干热河谷出现在海拔2 300 m以下,为疏林灌丛草坡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拔3 000~3 200 m,分布着针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 200~4 000 m分布着亚高山暗针叶林。

下图示意某大学科研工作者对云南境内白马雪山年降水量与海拔关系的调查情况。

(1)推测疏林灌丛草坡、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出现的坡向并说明理由。

(10分)(2)分析河谷内气候干热的原因。

(9分)(3)该地通常在春末夏初植树种草,以改善干热河谷内的生态环境,试为这种做法提供依据。

(9分)解析第(1)题,推测不同植被出现的坡向,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信息,一是造成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二是东西两坡降水量随海拔的变化。

第(2)题,河谷内气候干热的原因,应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自然原因立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人为原因立足于当地植被的破坏。

第(3)题,在春末夏初植树种草,主要结合此时土壤水分状况、气温状况、该时段后的降水状况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东坡。

东坡随海拔的升高降水量的变化大,海拔2 300 m以下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疏林灌丛草坡带;海拔3 000~3 200 m,降水较多,气温较高,分布着针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 200~4 000 m,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微弱,分布着亚高山暗针叶林。

而西坡降水量的变化较小。

(2)河谷距海相对较远,且有高大山脉阻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山高谷深,暖湿气流越过山脉到达河谷后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河谷内人口、城镇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干热程度。

(3)春末夏初,有积雪融水补给,土壤含水量较大;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该时段后,降水增多,利于植物生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