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99数理经济罗宇雷摘要:本文通过对包含人力和物资资本的单部门增长模型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论述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当代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物资资本一导言人们都说当今世界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什么是知识经济呢?知识经济是一种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经济形态,关于知识经济的含义,我们一般都认同了经合组织的定义,即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但在对“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上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将这个“知识’看作是包括了入类迄今所创造的知识的总和,不仅包括科学技木、管理科学等可直接作用于生产的知识、还包括了与其没有直接联系的社会人文方面的知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形态均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只是各发展阶段所蕴含和使用的知识量不同罢了,因此“其与经济组合而成‘知识经济’,概念的外延必然模糊不清。
”那么如何来理解“知识”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1)从生产手段来理解。
从人类社会诞生开始。
人类就开始积累并使用知识,知识随之成为人们进行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知识经济形势下,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创造和使用,使知识的创造、储存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知识与信息作为生产手段的作用随之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这一点只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不能说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的本质。
(2)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理解。
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知识和信息本身也不会创造价值,只有将人的劳动与知识和信息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财富。
知识因素是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要素,在传播、储存知识,在生产、创造过程中知识和人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两者的源泉……没有人能把自己同他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着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本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
”邻力生产羊段的知识的存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使用、开发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c 只有包括在人的因素中的知识成为人力资本中最突出的生产二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于60年代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它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里也在迅速传播。
198O年11月,人力资本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来我国讲学,这一理论开始在我国传播。
由于经济增长源泉来自何处,早在50年代,经济学家索洛就提出开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先河的“新古典”,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较短,且来源于西方,故人们对人力资本概念及理论的认识有点模糊不清,总是用传统的眼光来认识它,这难免有曲解其含义的现象存在。
如人们往往将人力资本和与其相似术语名词诸如人力投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本相混淆:第一、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本。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简单归类,一看到“资本’”便不加分析地认为它是物质的东西,自然而然,人力资本也就被理解为物质资本。
亚当·斯密十分强调资本积累在促进劳动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后由萨伊提出生产三要素说,将资本与劳动、土地并列为生产的三个要素。
可见,资本是一种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投人要素之一。
按照舒尔茨的解释,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的一个概念,亦即“叫非物质资本”的资本。
这种资本所以与“物质资本”不同,主要在于它体现于人身上而不是体现在物身上。
人力资本是由投资方式产生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医疗以及为了获得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所支付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教育而放弃的收人(即受教育的机会成本)都是属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其中,教育投资是最主要的部分。
而物质资本是投资于物力过程的结果,体现在物质产品上,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存在的生产物质形式。
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富足的源泉。
第二、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投资。
在有关的教育经济文献中,把人力投资与人力资本等同起来,这是不规范的。
这易使一些读者走入概念理解上的误区。
人力资本是由人力投资而成的,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成分。
可见,人力资本是人力有效投资的结果,而人力投资是实现人力资本的途径和手段。
人们之所以混淆这二者之问的概念,主要是看不到它们之间是手段和结果的关系。
当我们认识了人力投资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后,同时我们也理解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人力投资提高人口质量。
在经济发展中,人口质量优于人口数量。
因此,要发展经济,人口质量问题是比土地和人口数量更为重要的问题,这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核心问题。
在舒尔茨看来,“人口质量”主要是人在后天获得的能力。
而这种后天能力的获得正是通过教育活动和教育投资实现的。
由此可见,教育活动就是使人体内的潜能得以增长的生产性活动教育投资就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性的生产性投资行为。
第三、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不能等同。
所谓“资源”是指“某种可备以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韦伯斯特著《新世界词典》1974年版,1211页)对人力资源概念的解释,本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有二种。
一种认为人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
如果这种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这就是潜在的劳动力;如果发挥出来了,它就变成了现实的劳动生产力(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另一种认为人力资源是指能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的人们的总称,它应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廖泉文著《人力资源管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从以上两个定义中可以将人力资源概念归纳为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活的人体内存在智力和体力的劳动力,如没有开发出来,只具有潜在的劳动力而没有现实的劳动力,只代表劳动者数量。
第二个含义是指通过教育。
培训或类似的活动使人体的智力和体力开发出来,才具有现实的劳动能力,即劳动者的质量。
可见,人力资源不是特指现成的劳动力,还包括潜在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后才能开发出来,我们目前讲开发人力资源,就是指开发潜在的劳动力。
而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技能的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也就是对提高人而进行投资所形成的一种资本,即已形成了现实的劳动力。
因此,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是不能等同的。
人们之所以混淆这两个概念,主要是没有看到人力资本是已形成的那些的劳动力,而人力资源却包括未开发的潜在劳动力和已开发的现实劳动力两部分。
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迄今仍是国际经济学界十分活跃的领域,新的模型不断涌现,各种学说层出不穷。
新经济增长理论试图从各种角度破解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著名的“索洛之谜”,即长期增长模型”,该模型直截了当地给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即增长动力来自技术进步(Solow,1956,1957),但并未说明技术进步的产生(或生产)机制。
这样,索洛模型就将长期经济增长归结为似乎是上苍赐予的技术进步,而未进一步阐明技术进步的生成机理以及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机制———此即增长理论中长达20余年未能破解的“索洛之谜”。
自8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学家在破解技术进步生成之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始作俑者首推Romer。
Romer的贡献主要体现于1986、1990年在JPE上发表的两篇论文:在1986年的论文中,他证明了人力资本因“干中学”效应而发生的自然增长克服了物质资本投入的报酬递减效应,带来人均收入正增长;在19量增长是人均收入正增长的源泉之一,并且,这种专业化生产的增长是一种要支付报酬的活动,即研究与开发(R&D)。
由此阐明技术进步也是一种需要耗费资源的生产活动或投资,其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与一般性生产活动或投资一样,也受到资源约束和收益率变化的制约,同时,技术进步的内容表现为多个方面,包括中间产品种类的扩大、消费品种数的扩大、人力资本增长“干中学”带来的自然增长和需要投资或生产带来的增长、产品质量改进、生产成本下降等。
紧接着,Lucas(1988)从人均人力资本(而非Romer模型中的总量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增长角度给出人均收入增长的另一机制,将人力资本增长也描写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产出,并由此完成人均收入增长的机制说明。
由“RomerLucas革命”引发了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热潮”。
经济学家们开始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内探寻经济增长的内在发动机理,除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外,政府政策、分工与专业化、国际贸易、知识革命和制度演进与创新,都变成增长发动机中的核心部件。
在当代经济学文献中,人们称这类试图从经济体系内部寻找推动经济增长动力源的理论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目前,新增长理论体系渐成,正向着成熟化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上的研究,一是如何统一各学派(人力资本、R&D及制度演进)不同形式的各类模型为一个(或较少几个)综合性模型;二是构造宏观模型的微观基础。
两类研究既可分别进行,又常相互交织。
三一个模型的分析下面通过对一个包含物资和人力资本的单部门增长模型的分析来说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假设一个呈现出对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变报酬的科布-道格拉斯型生产函数:αα-=1H AK Y (1)其中10≤≤α 。
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本H 理解为是工人数目L 乘以带代表性工人的人力资本h 。
这里我们假设在只有组合Lh 对产出来说至关重要的意义上,工人的数量L 和工人的质量h 在生产中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这个规定意味着工人的固定数目将不是规模报酬递减的来源,因为对于固定的L ,K 和h 的加倍导致了Y 的加倍。
仅仅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设总的劳动力L 固定的是,所以H 的增长只是因为平均质量h 的提高。
为了简单在这里我们还假设没有任何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
产出可被用于消费,物资资本或人力资本的投资。
我们假定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以相同速度 折旧。
人力资本的折旧包括因为技能的荒疏和人的死亡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得自经验的净收益的下降。
(我们也可以引入对于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同折旧率,但这种一般化只是使运算更为复杂,而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见解。
)经济的资源约束为H K I I C H AK Y ++==-αα1 (2)其中 和 分别为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总投资。
这两种资本的变化由下式给出K I K K δ-=. (3)H I H H δ-= (4)在这里我们采用家庭同时也是产品生产者的规定,我们采用通常的效用函数形式: )1/()1()(1θθ--=-C C u则对其有效用最大化问题:Max dt e C u T ⎰-ρ)(s.t K I K K δ-=.H I H H δ-=.H K I I C H AK Y ++==-αα1则hamilton 方程为:)()()()(1H K H K t I I C H K H I K I e C u J ---+-+-+⋅=--ααρωδμδυ其中υ 和 μ分别是K 和H 相联系的影子价格,ω是与来自的预算约束相联系的拉格朗日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