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ACCESS2010教案(第二至五周)

ACCESS2010教案(第二至五周)

4.4 查询条件的设置
1、表达式的使用
2、运算符的使用
3、逻辑运算符的使用
4、特殊运算符的使用
5、常用函数的使用
6、组合条件
*每个点举例1次,并引出类似问题1个,引导学生讨论。
项目训练
实训查询的使用。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讨论
上机实验任务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教师点评
项目训练
实训查询的高级使用。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讨论
上机实验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演示
教师演示
教师指导
小结
介绍了大量表的基本操作,需要大量的上机实验来强化
作业
1.熟读教材
2.课后实验试做
3.预习sql部分内容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查询设计视图的使用
查询的运行和调试
查询条件的修改对结果的影响
教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具使用
计算机演示、投影仪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1.设计一个“课本表”,需要哪些字段,各什么属性。
思考回答
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导入新课
引出三个问题:
表设计好以后,输入大量的数据,是不是我们都需要?
(2)关系的性质
(3)关系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约束、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约束
(4)关系规范化
思考回答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课后作业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教师讲解
教师点评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小结
本课概念偏多,需要大家课后熟读教材,配合书上及课上的例子领悟。
作业
1.熟读教材
了解Access2010中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熟练掌握创建表的2种基本方法,掌握多表之间关系的创建规则及操作方法,熟练掌握向表中输入、修改、删除、更新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创建表的2种基本方法
表间关系的创建规则
如何向表中输入、修改、删除、更新数据
教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具使用
计算机演示、投影仪
● 更新查询
● 删除查询
*例:在“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中,创建一个生成表查询,将2003-2004学年度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相关内容(包括“学号”、“姓名”、“课程名称”、“成绩”、“学年度”、“学期”、“班级名称”字段)生成到一新表。该新表名为“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该查询名为:例4-21成绩不及格学生的生成表查询
教学目标
掌握Access2010的启动和退出,熟悉Access2010的用户界面,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创建、打开与关闭功能,并了解数据库的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Access2010的界面、功能区的分布
教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教具使用
计算机演示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1.同学平时使用什么软件处理数据?
查询的类型:
● 选择查询
● 参数查询
● 交叉表查询
● 操作查询
● SQL 查询
4.2创建选择查询
选择查询的功能是从一个或多个表中检索数据,并且在“数据表视图”中显示结果。查询结果仅仅是一个临时的动态数据表。
1、向导
2、设计视图
*举例:在“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中,使用“设计视图”创建一个名为“例4-6查询高考总分750分以上的女生”的查询。
第六课
授课时间

第4章查询
需要2课时

4.9 SQL查询
1、字段的命名规定
2、字段的数据类型:文本、备注、数字、日期/时间、货币、自动编号、是/否、OLE 对象、超链接、查阅向导、计算字段、附件
*举例: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表结构设计实例
---学系表、专业表、课程表(演示)
---班级表、学生表、修课成绩表(作业)
3.2创建表
通过以下4种方式,可以在数据库中创建一个新表。
*举例:学系表与班级表的关系建立
3、关系的修改和删除
3.4表的基本操作
1.表的打开和关闭
2.输入和删除记录
3.修改记录
4.更新记录
5.排序记录
6.筛选记录
*配合对学系表的操作讲解
项目拓展设计一个图书管理的数据库,分组讨论确定各表组成。
项目训练
实训表的基本操作实验
学生思记
学生思记
学生讨论
课堂练习
学生思记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1.询问Access2010的界面组成,调查通过课后实验取得的效果。
思考回答
学生补充,教师点评
导入新课
回顾第一章,引出数据库存储的基本单位:表。
讲授新课
3.1 表结构设计概述
表结构是由构成该表的每个字段的字段名、字段的数据类型和字段的属性等组成,在创建表时要指定
授课时间

第3章表第4章查询
需要2课时

3.5导入表、导出表与链接表
4.1查询概述
4.2创建选择查询
4.3查询的运行和修改
4.4查询条件的设置
教学目标
了解Access2010中表的导入和导出方法。
掌握创建查询的各种类型,熟练掌握查询的方法,了解多表之间查询的设计过程和运行调试方法,以及各查询条件的设置
学生讨论
学生思记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讨论
课后讨论
上机实验任务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
教师点评
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
教师演示
教师点评
教师指导
小结
介绍了大量表的基本操作,需要大量的上机实验来强化
作业
1.熟读教材
2.课后实验试做
3.预习下一章内容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教案
第四课
2.画2个E-R图
3.预习下一章内容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教案
第二课
授课时间

第2章ACCESS2010数据库设计与创建
需要2课时

2.1 Access 2010的启动与退出
2.2 Access 2010用户界面
2.3 Access数据库的设计
2.4 Access数据库的创建
2.5数据库的打开与关闭
2.6数据库的安全操作
2.通过桌面快捷方式启动
操作2 Access 2010的退出
关闭按钮
退出按钮
Alt+f4
2.2 Access2010的用户界面
1.功能区
2.导航窗格
3.工作区。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都在工作区中进行
2.3 Access数据库的设计
认识Access2010的数据库对象:
1.表
是Access 2010存储数据的地方,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
用图介绍信息、数据、数据处理之间的关系
*提问:大家想一个自己经历过的,从旧信息通过数据处理得到新信息的例子?
介绍数据管理技术的各发展阶段
1.2数据库系统简述
配合图表介绍DB、DBMS、DBS、DBA等概念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配合投影图表介绍数据库三级模式及二级映射。
1.3数据模型
(1)概念数据模型
4.3 查询的运行和修改
1、运行查询的6种方法
2、修改查询
*举例,修改上个查询,使其满足要求:检索高考总分750分以上(含750)的学生记录,并要求按“性别”升序、“高考总分”降序对查询结果的记录进行排序(即先按“性别”字段值升序排序,当“性别”字段值相同时再按“高考总分”字段值降序排序),并要求显示学号、姓名、班级名称、性别和高考总分五个字段。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教案
第一课
授课时间

第1章数据库基础概述
需要2课时

1.1数据管理发展概况
1.2数据库系统简述
1.3数据模型
1.4关系数据库
教学目标
了解数据管理发展历史,熟悉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了解常见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数据库的特点,并熟悉关系数据库的各个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数据库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概念模型中的基本概念:实体、属性、关键字、域、实体型、实体集、实体间的联系
举2个例子(课本、学生)来加强理解
介绍E-R模型的画法,布置作业(画刚刚两个例子)
(2)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分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3)物理数据模型
1.4关系数据库
(1)关系模型的基本术语:关系、属性、元组、分量、域、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外部关键字、主属性
2、E-R图的画法
3、关系数据库的各个概念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使用
计算机、投影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介绍什么是数据处理,给大家举例并提问:你还觉得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地方有数据处理?
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补充
讲授新课
1.1数据管理发展概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