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早期的经济思想:6世纪的《萨利克法典》、8世纪末查理大帝的《庄园敕令》。
异:①《萨利克法典》把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看作最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庄园敕令》则只字不提公社,仅确认庄园主的所有权。
②《萨利克法典》根本没有涉及生产的经营管理问题,而在《庄园敕令》中却占有着首要位置。
③与《萨利克法典》不同,《庄园敕令》把任何有效地剥削农奴作为一个核心问题。
同:二者都贯穿着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基本观点:①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货币就是财富。
②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
③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
④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
⑤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晚期重商主义观点:①强调贸易总额的顺差;②强调多卖少买;③强调用税收调节进出口;④强调扶植手工业,多生产出口商品。
鉴于晚期重商主义对手工业的重视,马克思有时称晚期重商主义为“重工主义”。
早、晚期重商主义共同点:都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不同点: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货币差额论,而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贸易差额论。
马克思称前者为“货币主义”,后者为“真正的重商主义”。
“古典”只是指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是第一位的,而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解的态度在当时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庸俗”则相反,把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解的态度放在第一位,而把客观的、科学的态度放在从属地位。
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①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②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
古典经济学以“自然秩序”观点作为思想原则。
古典经济学贡献:①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富国裕民之道。
②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
③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地租),并作出论述。
④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
⑤也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了重要论述。
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古典经济学基本经济政策主张: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思想是由市场自发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
其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①经济中有许多重大的关键性理论还没有在这一体系内得到解决,或者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②其理论中存在着一些混乱,合理的科学因素往往与错误的、不合理的因素并存,有时还有一些辩护性因素混杂其中。
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特点:①封建性外观。
重农学派虽然在实质上研究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但在表面上却有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②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封建性外观表现在:①他们的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看起来农业资本家却像是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一个佃户。
②他们的经济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看起来却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打算。
③他们既不反对君主,也不反对上帝,也不反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经济表》的指导思想:“经济表”通过社会总产品在各阶级间的分配及流通,说明整个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自然秩序,它排除了国家的干预与影响。
《经济表》的目的:研究如何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运转。
《经济表》的贡献: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
这些见解对于以后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极大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就是由此受到启发而创立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斯密的方法论的二重性:斯密的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的二重性的表现。
他一方面在其“经济人”的假定下,赞美“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经济现象的描述。
另一方面,又力图从事物内在逻辑上进行本质的探讨。
斯密劳动价值论:斯密是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展开其经济理论的古典经济学家。
他首次宣称任何生产部门的生产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他克服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偏见,真正从生产关系上来认识和研究价值理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斯密教条: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
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
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密斯地租论是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最先系统地对地租进行的研究。
①从劳动价值论述的地租:地租是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收入,是不劳而获的收入。
②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观点论述的地租: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构成“自然价格”的三个源泉。
③农业地租是第一性地租,畜牧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地租是派生的地租。
密斯认为,在自然而自由的制度下,国家的职能是:①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
②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上任何其他人的侵害或压迫,即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③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其中,国家和个人的安全是核心问题。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最大贡献是他一贯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
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必要量、感觉到新价值创造和旧价值转移的区别,区分了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
李嘉图价值理论体系的矛盾:①价值规律同利润规律或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原因:他未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②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相矛盾,即价值规律与利润平均化规律或生产价格规律的矛盾。
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和分工学说:李嘉图完全拥护斯密关于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思想。
他反对国家干预对外贸易,主张建立国际间自由贸易、自由发展、合理分工的经济秩序。
比较优势原理的地位和意义。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
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李嘉图货币学说的科学贡献:①李嘉图肯定了货币是商品。
②对于货币的职能,李嘉图主要研究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
③关于支配通货数量和价值的规律。
④李嘉图赞成使用纸币,认为纸币具有节约昂贵的货币金属材料,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其数量的优点。
李嘉图利润学说:影响利润量的因素:①李嘉图认为,利润是同资本成正比例的,而不是同劳动成比例。
②由于李嘉图把利润作为余额,所以,影响利润量的因素就是产品中扣除的生产费用,即地租和工资。
李嘉图是否认经济中存在真正的经济危机论的,因为:①李嘉图接受了“萨伊定律”的观点,认为“产品只是用产品购买的”,“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李嘉图把资本家当成了理想的小生产者,从而否认了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②李嘉图接受了詹姆斯·穆勒关于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求之间、购买量和销售量之间经常的和必要的平衡的观点,否认经济的失衡和生产过剩。
李嘉图的财政学说:①李嘉图赞成斯密对国家职能的看法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
他主张实行“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
②李嘉图认为,最好的财政计划就是支出很少的财政计划,最好的赋税计划就是税收额最少的赋税。
③李嘉图详细认真地考察和研究了地租税,利润税和工资税。
他认为,地租税只会影响地租而不能转嫁到任何消费阶级上,所以地租是最适合的课税对象。
李嘉图的地租学说:①关于地租的性质。
地租是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或者报酬。
其错误在于A土地的生产力并非不可改变和不可摧毁;B土地的生产力并非原有的。
②关于绝对地租。
③级差地租。
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因此,他没有区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性和土地经营的垄断,而土地数量的有限、土地肥力的不同、土地位置的差异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李嘉图级差地租理论的科学贡献之一,是指明了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比较价值”即生产价格。
李嘉图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地租有上升的趋势。
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局限性:①他的地租范畴缺乏历史观点;②李嘉图错误地把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当成了原因;③作为追随安德森的结果,李嘉图级差地租的一个基础是“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④同安德森一样,李嘉图也否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⑤同安德森一样,李嘉图忽视了农业中土地经营的垄断。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人口问题的人,提出了著名的“二个公理”、“二个”“假定”、“三个命题”①两个公理。
A.实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B.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②两个假定。
A.人口增长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
B.生产资料在同样情况下,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③三个命题。
A.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B.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收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
C.这些抑制,和那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马尔萨斯抑制人口的方式:①积极的抑制(现实有效的),如饥荒、战争、疾病、贫困、瘟疫等。
②预防的抑制。
马尔萨斯经济危机理论:马尔萨斯认为市场有效需求充足,产品就能顺利实现,否则就会发生生产的普遍过剩,出现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缺陷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要避免经济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保证和扩大非生产消费阶级的利益。
李嘉图学说体系中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①价值规律和资本与劳动相交换的矛盾。
李嘉图没有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因此不能说明剩余价值在价值规律内的合理来源。
②价值规律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矛盾。
李嘉图混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和利润,跳过了一系列中间环节和转化过程,因而不能解决这个矛盾。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这次论战最终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其它价值论的得势。
从本质上说,论战双方都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从结果上说,双方都促成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变化。
反对派是企图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和其它价值理论来代替古典派的劳动价值理论。
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体系:①动机:从正面阐述自然和谐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反驳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指责。
②“经济和谐论”的中心思想:在私有财产制度下不受侵犯及经济自由主义充分发展下,各种经济个人、经济单位、各阶级间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与协调的。
劳资之间、土地所有者与社会之间是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