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抓住“芙蓉”这个名称解读题目,联想到关于莲与荷的诗,“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由题目进而自然过渡到情感,让读者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是“涉江采芙蓉”。
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涉江采芙蓉》难道只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吗?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解题师:来,孩子们,看黑板:《涉江采芙蓉》几个字?【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生:(一女生自信大方地回答)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生:(自信地回答)五言诗。
师:(老师欣喜地赞叹)非常好,五言诗。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
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生:(学生思考)师:(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四言诗是《诗经》的时代,五言诗在哪个时代绚烂风华?我再提示同学们,唐朝是七言诗的王国,往前推,孩子们!生:(略显犹豫地齐答)汉朝。
师:(深情地望着学生)对。
师:孩子们再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师:没关系,孩子,观察大屏幕:生:(一女生自信地回答)荷花。
师:(目光深情地配合眼神和学生交流)还可能叫?在江南它是美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是花的节日,江南可采什么?生:(微笑地回答)江南可采莲。
师:对,芙蓉也叫莲。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生:(学生兴趣盎然地齐读)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二】芙蓉莲荷花师:(微笑地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感受一下:涉江采芙蓉,芙蓉也叫荷花、莲,它传达某种情感,某种信息。
诗人不说“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偏偏要说《涉江采芙蓉》呢?【出示幻灯片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芙蓉女儿诔》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生:每人依次读一句,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师:孩子们,有没有一种最基本的感动,有没有一种最基本的感发?曾经的芙蓉,它叫莲,那是一份爱;曾经的芙蓉,它叫荷花,曾经十里的荷花氤氲了江南。
孩子们,再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为什么不叫《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而叫《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它有可能传达着什么样的情感?生:(一男生大方地说)我觉得莲花、荷花代表美好的事物,而这首诗不是特别美好。
师:“不美好”是指形式不美好还是情感不美好?生:情感。
师:你认为情感不美好的概念有可能是指什么,是指品德不高尚吗?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是。
师:我懂了你的意思,他想说,也许这里面承载着的是一份悲情,语感非常强。
生:会意点头表示认可。
师:孩子们,名字是非常非常重要。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里开篇用了大量笔墨解释他为什么叫阿Q,而不叫阿贵,为什么?因为名正言顺,这个名字里承载着那份沉郁,那种悲凉。
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董亚君悟课】一菲老师曾在《我的诗意语文观》一文中说:“作为语文老师,应还语文以文学,将‘文学世界’引入课堂,立足文本教材,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课堂中,一菲老师及时捕捉到学生现场生成的答案,以鲁迅《阿Q正传》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走入文学的世界,以此深刻明白: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
也使在座的教师顿悟:要坚持“用教材教”,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要因文入境、因文造境,引领学生以课文为径,渐入诗意深处。
【于修影悟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涉江采芙蓉”这一件事被董老师挖掘的淋漓尽致,以此牵出诗歌的灵魂,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芙蓉”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它的别称“荷花”,“莲花”,更让学生了解了关于莲与荷的诗句,而对“隰”字的温情解读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小小的题目,小小的名字却蕴含着情感,就像我们学《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而不是讲蛇的故事,如果说“蛇”会让人毛骨悚然,而说“美女蛇”人们会很好奇觉得好神秘。
能把一首诗的题目解读得如此开阔大气,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刘文文悟课】“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经常倡导的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或问题重视不够,没有智慧地抓住和运用这些“生成”,深入地点评和分析,只给学生留下一个“尴尬的微笑”,或是“是是而非的结论”。
其实,如果教师重视对其进行艺术性地处理,就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一菲老师在“隰”字和“不美好”两处用她的“慧眼”、“慧心”、“慧言”,从尴尬中捕捉契机,化平庸为精彩,使学生拥有“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在春风化雨中把学生带入“慧境”。
二、分析诗歌内容,解答“芙蓉者何,所思者谁?”师:把书打开,谁来读一下《涉江采芙蓉》?生:一女生大胆自信举手朗读(女生读得感情到位、声音洪亮)。
师:(深情优雅地望着学生)大家看,芙蓉是什么?芙蓉者何,所思者谁?【出示幻灯片四】芙蓉者何,所思者谁?生:静静思考。
师:同学们说,刚才讲到了“芙蓉”不就是“荷花”吗,但是在此我称它“芙蓉”。
大家抬头看,在这里老师将“草字头”去掉,“芙蓉”二字怎么读?生:夫容师:这朵花中辉映的不止是江南的莲,田田的莲,而且是夫容。
同学们,何谓夫容?生:(一女生回答)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容貌。
师:(赞叹欣喜地说)好一个“远在天边的丈夫的容貌”从哪里读出来的?生:所思在远道。
师:非常好!同学们,“远”是一个确定的词吗?生:不确定。
师:陶渊明有一句诗:“心远地自偏”。
有多远?远是虚指,也许是在水一方的远,也许可能是天涯,也许是时空永远永远的无法抵达的阻隔。
师:刚才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孩子们再想这首诗有作者吗?出处是哪里?师:同学们,古诗十九首作者是谁?我告诉你——佚名。
请大家看“佚”怎么写?“佚”-----“单立人”加个走失的“失”,是什么意思?生:(豁然开朗地说)不明确的意思。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已经散失了。
相传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乐府诗,能告诉我乐府诗从本质上说是文人创作的还是民歌?生:文人创作的。
师:古诗十九首,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是哪些文人?是大动荡大黑暗时代的才高八斗的曹植吗,是在血雨腥风当中上位的曹丕吗,是一夜白了头只为妻子死亡的潘安吗?难道是“洛阳纸贵”的左思吗?生:不可能是,他们生活在魏晋时代。
师:但我可以告诉你,古诗十九首的文人们,是他们的先河。
师:(满含深情地引导)同学们,能不能再告诉老师:芙蓉仅仅是一朵花吗?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涉江采芙蓉》。
师:好,同学们,芙蓉还是那个小名叫莲,又名荷的芙蓉吗?生:结合刚读的诗句进行思考。
师:它是谁,为什么抒情主人公要“涉江采芙蓉”,为什么兰泽多芳草,如果采不到芙蓉就去采芳草不是一样的吗?芙蓉者谁?生:(一男生娓娓回答)我认为芙蓉是珍贵的文化,江是指危险的环境。
师:非常棒,芙蓉是珍贵,是珍宝。
还可能?生:(另一男生回答)我认为芙蓉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人,是无人可替代的唯一。
师:是一种惟一,是天地间的一种大美。
还可能是?生:(一女生回答)老师,我也认为芙蓉是很珍贵的东西,想想送给珍贵的人。
师:好,孩子,这就足矣!我们再往下看。
【出示幻灯片五】《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时代: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冉冉孤生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师:同学们,想要理解这首诗,必须回到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董老师用三个大来形容,孩子们读。
生:(大声齐读)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
师:同学们,好一个“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群雄割据,在这样的时代曾经三国纷争。
同学们这是政治,不是人生。
人生是什么?人生是这样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样是水的阻隔,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阻隔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是有区别的,是这样的吗?生:(一女生回答)不是。
师:再继续想,孩子,可能我们的对话出现了问题,我们继续思考。
生:(另一女生回答)我认为有区别。
师:区别在哪里,这个水是长江吗,是黄河吗?都不是,是什么?生:银河。
师:这水是银河,是天河。
东汉所有的阻隔都化作了天河。
师:第二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什么叫“行行重行行”啊?生:(一男生回答)我觉得是艰难的路一条又一条。
师:人生如逆旅,我们不怕行走,但没有了光明,得走得多绝望!“与君生别离”,何为生,生为何,“生”是什么意思?生:(羞涩地说)没有想好。
师:没关系,组个词帮助理解。
生:活着。
活着的时候就要别离。
同学们,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喜欢大团圆,都有一个明亮的结尾,但只有一部小说是真正的悲剧,这部小说叫----《红楼梦》。
《红楼梦》的结局极具无奈:苍茫大地,白雪纷飞,宝玉披红色大氅走向永远的永远,走向雪的世界,走向离别。
这是结尾,这是悲剧,这是震撼。
与君生别离,这都是《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同一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生命中最深沉的痛,唱出了最深层的无奈。
“人不怕睡,人怕醒”这是我们民族的觉醒期的歌唱。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时代,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我们为何而活着?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下一句“采之欲遗谁?”生:所思在远道。
师:(满怀深情地与在座学生交流)“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我们经常说我们是大地的主人,我们诗意地栖居,但是《古诗十九首》说:不,我们是天地的?生:行客。
师:非常好,行客。
师:“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这里说出了我们人生当中无穷无尽的令人绝望又希望、希望又失望的一种?生: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是一种等待。
师:是啊,等待。
我在岁月的深处等你,用我的一生。
你的轩车什么时候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今生今世永不再来。
这就是《古诗十九首诗》,这就是东汉末年文人的诗,它替一个时代在思考,替人生在思考。
我们再读。
生:(齐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师:“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翻开《世说新语》,那个时代和东汉末年非常接近,我们听到的是一片哭声,我们听到的是一片忧愁。
还记得曹孟德的诗吗,《短歌行》开篇便是?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师:去日苦多,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董亚君悟课】置身一菲老师真水无香的诗意课堂,感受一菲老师信手拈来、妙语连珠的语言魅力,静静听着台下各位老师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不由得想起曾经在一菲老师在博客中读过的金句:“课堂永远是我们传播诗情画意的主阵地”“阅读是生命的礼赞”……一菲老师还深情地写过这样感人至深的文字: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时刻勤勉!当我们感受诗意课堂的无限魅力,领略董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美丽之时,更不禁为一菲老师滋兰树慧的执着而深深感动。